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挑战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继续发展如果没有伦理规范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当今生命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以理性为基础,构建一种全球生命伦理。生命科技发展过程中全球化趋势的外因、价值观趋同的内因、和而不同的存在形式使得构建全球生命伦理成为可能。构建全球生命伦理应当坚持生命科技研究中的底线原则,同时加强生命科技研究中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广度、深度上的历史进展,伦理学呈现为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再到当代的生态伦理这一理论发展的逻辑阶段性,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截然分立的否定,而是一种包含吸收了前此诸阶段合理性、积极性于自身的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3.
《大象的眼泪》是一部以动物为主题的畅销小说,展示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马戏团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现象。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该作品所包含的伦理特性,从而否定人类对动物实施的经济伦理观念,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来关注和审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人类应站在“生命中心主义”乃至“自然中心主义”的立场上,重建人类价值观并使之融于美好信仰追求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并使之融于实践,走生态文明之路将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水伦理价值观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的分歧与对立。双方相互驳诘、各执一端,彼此之间的交锋和对立多于交融与认同,这一方面使人们对水伦理学的身份感到困惑,并对水伦理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无法在实践层面回应中国水问题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整合水伦理价值观就成为水伦理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然而,在整合价值观研究中,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整合价值论,即"像河流那样思考"的进化价值论、人河互为尺度的水伦理价值观以及"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论都试图融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价值观,但由于它们既没有在理论上真正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执一端的认识论根源,又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于是,在整合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论分歧。这种新的价值分歧使水伦理学的合法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以为,消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质疑,并使水伦理学摆脱价值论困境的路径是:重构并培育"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包含三个理论基点:唯物辩证的本体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论以及"像水一样思考"的方法论。它通过提出并坚持本体论与价值论、整体论与层创进化论、永续发展与有限发展、以人为本与人水和谐的辩证统一,追求人为本即以自然为本、自然为本即是人为本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境界,进而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对立,并成为当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依赖文化进化的物种,人具有根本区别于动物的超越生命极图的"类"本质.而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视野中,人的类本质被强化的本能式生存异化了,并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批判和反思的生态伦理并没有实现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人"又被人为地作为理论前提而放逐了.事实上,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彰显,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正是科学的生态伦理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终极旨趣.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困境的必然选择。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技术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为此,必须运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促使技术生态化。本文探讨了生态文明视野下如何利用生态伦理对技术进行调控,从而使技术更好地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的全球化突显使得人类不得不反思过去强势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思路,逐步认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点,但是这种理论在进步的同时仍然有本质上的困难需要克服。本文认为解决环境伦理失衡的关键在于以人类整体的利益为基础,吸收非人类中心主义中有益的理念,在发展观念上坚持人类的利益与自然利益的协同发展,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进化与伦理     
达尔文不仅凭借其《物种起源》奠定了以个体自然选择论为核心内容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人类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爱和同情的理论,《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共同构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完整内容,达尔文把恩爱、同情心等社会性本能当作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但他不能从基因层面思考利他主义的问题,当代进化伦理学立足于基因选择来说明利他主义现象,基因进化克服了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二元分裂。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创新、道德建设与制度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个以博士为主体的理论园地。它必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 ,这就是学术型 ,即讨论学术问题 ,或从学术角度研究有关问题 ;主题型 ,即每期或连续几期均围绕一个论题展开研讨 ;多元型 ,即校内外各学科的博士均可参与 ,论题亦将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交融研究。概而言之 ,这是一个可供多向探索、自由争鸣的学术论坛 ,欢迎海内外各学科的博士踊跃登坛陈言。本期所刊五篇 ,主要为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以博士为主体的理论园地。它必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 ,这就是学术型 ,即讨论学术问题 ,或从学术角度研究有关问题 ;主题型 ,即每期或连续几期均围绕一个论题展开研讨 ;多元型 ,即校内外各学科的博士均可参与 ,论题亦将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交融研究。概而言之 ,这是一个可供多向探索、自由争鸣的学术论坛 ,欢迎海内外各学科的博士踊跃登坛陈言。本期所刊五篇 ,主要为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14.
15.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平)两种正义的结合。研究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双重目标与综合的分配正义,结合经济分配正义和社会分配正义两种分配正义的使命正好吻合,它可以通过一种立足于“历史原则”基础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来实现综合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6.
技术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缺失,这固然与技术系统自身的完备性独立性有关,但根源上却是人的异化即人对生存意义的物质诠释的必然结果。因此,对技术的划界首先是对人自身的划界。对人自身的生存意义的重新确立成为了技术边界伦理重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普世伦理要以宗教伦理为其哲学基础,宗教伦理的核心理念是终极关怀,即超越各种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而在当下阶级对立、民族矛盾、制度差异、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要建立一种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普世伦理,这在世俗伦理学来讲,有些勉为其难。而佛教伦理,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拯救文明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伦理建设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目前存在的网络伦理问题着手,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网络伦理的本土化与全球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网络伦理研究应当立足独特的国情,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可用的伦理资源,以使其成为能真正影响我国网民心理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又应当在全球性的网络活动中谋求一种普遍的道德共识,参与整合出不同国家的网民所应共同遵循的基本网络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20.
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伦理学在西方的兴起对以前的理论伦理学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并为伦理学研究构建起了全新的平台。应用伦理学对问题和实践的强调使传统伦理学建立大一统的理论体系的旨趣大大削弱,并动摇了传统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应用伦理学在回答“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如何应用”等问题时扩展了传统伦理学的外延,并突破了对理论与应用之关系的传统理解;应用伦理学对权利的关注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对道德义务的过分强调,并改变了传统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概念。应用伦理学的这些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伦理学的扬弃与超越,使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