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前后蜀宫廷音乐在俗乐机构设置上沿袭唐代教坊。演奏内容上,俗乐化突出;演奏曲目方面,沿袭唐部分乐曲的同时,增加新创曲。从乐器及乐队编制看,乐器种类增多,尤其在龟兹乐队中,融入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然其具体形态如何?它在促使唐乐与北宋初期宫廷音乐转变过程中起何作用?促使前后蜀宫廷音乐继承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了解这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宏观把握此时期的音乐发展概貌,同时对其中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论说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2.
乐器起源与发展之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音乐艺术的工具,乐器具有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性.乐器的演变与发展,不能超出艺术实践特定的范畴,不能象其他产品那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这并非说乐器是不变的,只是它的演变过程往往间以相当长的相对稳定期.本文将"乐器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这一命题放在乐器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讨论,从乐器的发展史与音乐艺术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重点把握.研究证明,通过演奏乐器而产生的优美音乐,对人类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均有明显裨益.乐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明财富.  相似文献   

3.
音乐最深刻的存在方式在文化之中。作为音乐质料形态的音色不仅从文化中汲取营养, 而且从文化中得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文通过中西乐器音色的对比来论证乐器的音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古代乐器文物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古代音乐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文章回顾了乐器研究和文物领域的传统乐器分类方式,检视国内外博物馆当前的乐器文物检索结果与呈现;进一步分析盖蒂研究所艺术与建筑叙词表中乐器分类方式的参考性,讨论基于乐器文物工具书和相关权威文献构建我国古代乐器文物主题词表的思路与方法,以利乐器文物信息的发现、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组成的木管乐器组是交响乐乐器重要家庭。均属气鸣乐器。因早期都是木质的而得名。音色是构成音乐表现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自然颤音的音色给各种木管乐器的声音增光添彩,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好木管乐器自然颤音音色的使用对音乐完美的表现至关重要。在交响乐队中,木管乐器常以独奏或轮奏、合奏的面貌出现。在与铜管乐器和弦乐乐器合奏中,它起到协调音色的桥梁作用,使合奏产生浑然一体的音响效果。长笛:属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长笛的表现力很强,无论是明快、灵活、华丽的旋律,…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音乐学习与视唱听辨训练陆小玲涂法孩子接触音乐是从认识乐器开始的,应该说,这是一种培养儿童音乐能力的最佳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完成工匠般的技巧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视唱与听辨训练同乐器学习结合起来,则有利于儿童的音乐感及音乐能力整体水平的...  相似文献   

8.
《隋书·音乐志》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书·音乐志》是一部论述君王雅乐和庶民燕乐的综合性音乐文献。本文对该志的上、中、下三部分进行概述,并对当时并立的两大乐系——雅乐的乐工服饰、曲数要求、曲目规范、乐器使用,乐器排列和燕乐的音乐交流、燕乐乐部、燕乐乐器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民族乐器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人工智能与音乐乐器的结合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势所趋.目前乐器检测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西方乐器领域,而中国民族乐器的检测却较少得到关注.采取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民族乐器检测方法,构建可以用来训练和测试中国民族乐器检测的数据集.同时,对此前采集的由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和齐乐艺术团成员演奏的民族乐器数据集中使用到的乐器,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和阐释,并提供以绿幕为背景的乐器图片,以方便后续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西夏音乐文化发达,然而古代正史并不对西夏录记,西夏乐志亦不能见。所幸的是西夏文、汉文双语对译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及西夏流行汉文辞典《杂字》中记录有大量的乐器名称,为认识与研究西夏音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上典籍所载乐器名录中,均载"七星"一词。七星,在中原汉乐中亦极少见,然而在西夏却是较为常见且流行的乐器。据笔者通过大量文献与图像考证,西夏七星乐器为六孔按音,尺度较长,横吹,竹之所属的笛类乐器,在黑水城出土卷轴画中亦有所见。  相似文献   

11.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2.
蜀府在明代50座藩府中长期独享“忠贤”之名,其从分封之始即根据蜀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以礼教守西陲”的策略,并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在有明一代一以贯之。相对明代其他藩府,明蜀府政绩卓著、贤王辈出,深受士人和蜀民爱戴,屡次被朝廷表彰,忠贤之名广泛传播,是明朝“大一统”的缔造者之一,清朝在修《明史》时评价其为“蜀中二百年不被兵革”的核心力量。但学界对蜀府的研究严重不足。翻检史料,加上田野调查,可以发现,蜀府始终坚持“事君以忠”,在蜀地提倡文教,对儒释道大力扶持,还协助朝廷完成对茶马交易的有效控制,巩固了西南边陲稳定,树立起了“忠贤”形象。同时,蜀府在不违背“忠”的前提下,“辟土田以积其糇粮”,长期享有“天下首富”的地位,积极向上助大工,为军队捐饷,对地方公共设施慷慨捐助,成为塑造明代四川人文精神的核心力量。蜀府履行藩职的策略,发展了历史上“河间”“东平”之贤,创造出独特的“忠贤文化”,这是在明代体制下明智的生存之道,是明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藩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禅宗"顿悟"思想成果,形成了内省性、刹那性、直觉性、余味性四大特征,其"传神余韵"的最高审美境界直接以禅宗"意在言外"顿悟说为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描述了蜀学发展的基本线索,自西汉始是指儒学在蜀地的传播,北宋以"苏学"为代表形成学术特色,晚清成为经学研究的中心,"重文史"和"崇实学"是两大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郭沫若的所受教育、性格养成、思维方式等,分析了蜀学文化传统对郭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词,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表现出对"富贵气"的崇尚。随着宋代风尚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文人对于"富贵气"的评论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北宋初晏殊"富贵气象"的闲雅风致,到北宋后期陈师道"看人富贵"的直面现实,再到南宋葛立方"追记富贵"的萧瑟怀旧,折射出宋代文化品质由享乐到求实、文人文化心理由享受富贵到怀念富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列鼎与编簋、编钟及笾豆构成了周代礼制的礼器系统,以钟鸣鼎食为代表特征的周代列鼎制度是贵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与《诗经》雅颂中的仪式性乐歌一起用于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尊祖、敬宗及收族的礼仪场合;“钟鸣鼎食”涵盖了《诗经》时代的宴饮文化和音乐文化,与上古诗歌互涵互动,对上古诗歌艺术的内容、用途和功能具有极强的规定性,代表了周代礼乐文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的传统乐器赋相对汉代的乐舞赋来说数量相当可观,上承汉代枚乘《七发》和王褒《洞箫赋》,并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程式,表达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鲜明的思想和抒情倾向,抒发出这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社会和高尚品德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蜀道交通与茶文化传播——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西南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蜀道是茶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的主要通道。先秦至隋唐时期,茶文化经蜀道传播到全国,形成川蜀与江南两大茶区。源自唐代的茶马贸易到宋代渐趋繁荣,川茶不仅大量输往西北,而且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相似文献   

19.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