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出》结构艺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的结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印象派绘画技法、剧本前的引文、“损不足奉有余”的观念和契克夫戏剧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共同构成《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其中后期印象派绘图的表现手法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构成《日出》剧本表层的刻板结构。散文式抒情要素与剧本前所引《圣经》中的语录,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总的说来都是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描写、以艺术形象本身的典型意义给人们以深刻的审美教育的。然而前者是以其戏剧冲突的紧张尖锐而著称,后者则是以其笔触的深广细致而见长,前者倾心于人物,后者则倾心于主题。今天看来,《日出》的创作,较之《雷雨》,作家的创作视野进一步扩大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广阔,且颇见深度。它克服了《雷雨》中来自欧洲现代戏剧的那种神秘的色彩,正确地揭示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是引起一切悲剧的根源,向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以及寄生于这个制度之下的魑魅魍魉发出了“你们的末日到了!”的奋力的呼声。对于日出——光明的到来,作者是满怀激情和希望,充满信心的。另外,,它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研究的是曹禺早期作品《日出》中反映的基督教精神 ,以八段引文分析作品思想。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人类的悲剧 ,八段引文是阐释“日出”意义的积极因素。《日出》的思想内涵包含在八段引文中 ,它概括了《日出》的主题 ,交代了作品的题材、剧作者写《日出》的动机、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外作家的气质类型及吴敬梓的创作经历的考察入手,提出吴敬梓是一位理性型的作家;他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也因此成为理性型的小说。其理性化的特色既表现为思考的深刻性、人生主题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在作者以“常醒的理解力”借助形象传达理性内容,具体说来,它呈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人物统一于主题,三是细节和语言的理性色彩。无论是结构、人物,还是细节和语言,都清晰地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都是作家理性的外化结果。但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性并没有损害艺术形象,而是灌注着“生气的情感”,这就使作品既具理性特色,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6.
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大公报·文艺》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副刊,主编萧乾组织了由当时文学界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的对《日出》的集体评论。曹禺也发表了《我如何写(日出)》,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此次评论对于《日出》中“光明”与“希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文章通过对此次集体评论的梳理,还原出《日出》主题形成及其批评的历史语境,为今天解读《日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理智型作家.人们都说《子夜》深刻,就是因为它渗透有作者深刻的理性思索;所有的人又都不能否认《子夜》存在概念化毛病,这也是因理性介入的结果.在《子夜》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在深化艺术的同时,又给它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很有分析、探讨的必要.一论《子夜》创作的理性特色,不能不首先涉及作家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有别于一般认识论的思想观念:它必须附丽于具体题材,必须与具体的形象交融在一起.这正象别林斯基所指出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只能是"具体的思  相似文献   

8.
《日出》中的夯歌,其艺术价值是不应忽视的。曹禺本人就曾说过:“衷心希望有一位热忱的作曲家恳为代表《日出》内在神情的夯工们写一支震憾人心魄的歌曲”。这里的“写”当指谱曲,《日出》原作本身已经作好了夯歌。夯歌共有“小海号”和“轴号”两支曲子,作品中曾两次出现。这两首合唱歌曲不仅是壮美的插曲,而且是博大深厚的主题音乐,或明或暗,贯穿于剧情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共建党80周年播出的两部长剧《日出东方》和《长征》里,观众都会看到黄薇扮演的年轻时代的邓颖超。黄薇,是不是和《夕阳红》栏目里那位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同名?其实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她走出了娓娓而谈的演播室,投身到了动荡、艰难、大浪淘沙的革命洪流。 在《日出东方》里,黄薇扮演学生时期的邓颖超,大家闺秀的文静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福乐智慧》中日出王形象的分析,指出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蕴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和老舍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回顾话剧艺术形式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曹禺三十年代的《日出》和老舍五十年代的《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相当地类似,而且恰恰又正是在戏剧结构上,对这两部作品的品评存在着不同意见。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促进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日出》《茶馆》结构上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情节事件,突破了戏剧通常的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曹禺的戏剧作品《日出》为语料。从性别和功能两个角度对言语打断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言语打断总数多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实施的打断功能类型的分布不平衡;从具体文本出发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受权势地位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杨朔30年末始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其中尤以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成就为最高。这一时期,作家出版了《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几部散文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荔枝蜜》、《雪浪花》、  相似文献   

14.
一《日出》是曹禺创作的第二个剧本,最初由巴金等主编的《文季月刊》连载,后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在解放前的版本中,剧本前面赘附着八段引文作为本书的题辞。第一段引自老子《道德经》,后七段均见《新旧约全书》。据曹禺自己说:“那引文编排的次序都很费些思虑,不容颠倒。偏爱的读者如肯多读两遍,略略体会里面的含义,也许可以发现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蓄在那几段引文里。”①这段话明显地表白了两个意思:一是引文的次序不容颠倒;二是里面藏蓄着作者用心极深的含义。那么,究竟为什么引文的次序不容颠倒?里面欲说不能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对于后一个问题,曹禺自己曾有所披露,不过,那只是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至于前一个问题几乎无人问津。所以这些问題直到现在还是作为问题存在着,其真相未能大白于世。我认为对于上述问题的考  相似文献   

15.
当我們回顾五四以来的話剧創作时,在許多优秀的剧作中间,有两部具有独特的光彩的剧作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便是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多少年来,这两出戏不仅一直活在我国話剧舞台上,是五四以来优秀的剧目中上演次数最多的。而且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苏联、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日本演出时,国外的朋友們給了它們极大的荣誉和很高的評价。《雷雨》、《日出》之所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和诗人。在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我认为短篇小说《沉船》是富有特色的一篇。因此,探讨这篇作品,不仅对进一步认识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必要的,而且对更好地继承发扬“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传统,也是会有裨益的。王统照的《沉船》不是作家随便涂抹的一篇文字,而是代表衷作家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7.
《苦寒行》是贵州作家河士光小说创作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评论界评价甚高。因此研究《苦寒行》,对研究何士光的小说创作,乃至对研究贵州作家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这一中篇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它在何士光小说创作中的由未和发展,判明了它在何士光小说创作中乃至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地位。这种意义,当然首先是从它的社会含义未把握的。与此同时,本文屯通过对《苦寒行》的分析,对何士光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等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娜娜》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名篇;《日出》是20世纪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佳作。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是,它们所展现的社会历史画面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真实而相似的社会生活,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悲惨而相似的命运,揭示了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而相似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具体分析属于同一文类的两部散文诗集:纪伯伦的《暴风雨》(以下简称《暴》)和鲁迅的《野草》(以下简称《野》)。对它们在民族情怀、创作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不同文学视野下的作家在情感表达和理性批判上所采取的相似或迥异的手法,并藉此来阐释诗人,艺术家这样一种身分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理智型作家。人们都说《子夜》深刻,就是因为它渗透有作者深刻的理性思索;所有的人又都不能否认《子夜》存在概念化毛病,这也是因理性介入的结果。在《子夜》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在深化艺术的同时,又给它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很有分析、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