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瘫病是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等原因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公认的医学难题之一。许多专家、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由于脑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引起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是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存活者中约有2/3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语音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技能等后遗症,偏瘫是最常见后遗症。我院收治75例偏瘫患者,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风(又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中风”(脑溢血、脑血栓),发病率高(100—200/10万),死亡率高,乃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此病患者,经医治能稳定病情,但常留下偏瘫后遗症,轻者言语、行动不便,重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每年新增的中风偏瘫患者数以百万计,这一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难言的痛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长期以来,对这一常见多发病,众多的大医院往往是诊之有方,治之乏术,处于无奈之中,故而国内尚无一家专业医院。 时至1993年,江南悬挂回春壶。  相似文献   

5.
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偏瘫专科主任李广钦将中医理论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整体治疗作用,又对脑血管内部的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及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生物促通技术对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中风病人在怠性期过后其主要病理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脑血管因出血或缺血引起的血循环障碍;二是后遗症期因疾  相似文献   

6.
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偏瘫专科主任李广钦将中医理论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整体治疗作用,又对脑血管内部的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及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生物促通技术对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中风病人在怠性期过后其主要病理机  相似文献   

7.
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后遗症。那么怎样预防偏瘫呢?下面八诀仅供借鉴。一、定期体检,消灭萌芽。每一年或半年对心脑血管、血压、血脂、血糖、血黏度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把病  相似文献   

8.
警惕偏瘫     
《老友》2007,(11)
如果你的眼睛突然黑了一下,或者突然就不会说话了;走着路,胳膊和腿不会动了,时间通常很短暂,几秒钟就过去了。如果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导致偏瘫的患者日益增多,致残率高达80%以上。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除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外,科学的家庭康复锻炼也十分重要。制定指导计划患者出院时,应建立家庭康复指导卡。根据其身体状况,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制定出详细的康复计划,与患者、家属协商后,正式付诸实施。巩固药物疗效药物对于治疗偏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大脑细胞、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有胞二磷胆碱、维脑路通、丹参注射液、丹参滴丸、活脑灵等;维持正常血压,可服用依那普利、尼福达、…  相似文献   

10.
在广大农村中偏瘫患者已不少见。它的病因病理复杂,目前常见的有三大类为多,现将我们治疗此病的良方献给患者,排忧解难,恢复人生的正常生活。(一)中风偏瘫。它是以脑血管病引起为多见。治疗可  相似文献   

11.
问:家有中风偏瘫的老年人,请问平常饮食中,应该多吃些什么?答:偏瘫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后遗症,患者精神上容易出现疲劳,因此在饮食和情感方面需要得到亲人的更多照顾和体贴。  相似文献   

12.
我今年86岁了,还能买菜做饭做家务,我家住在4层,我也能上下自如.但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 1985年我因患脑血栓、冠心病、多发性骨质增生等病症而提前退休.虽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并没有使我的身体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偏瘫患者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步态变化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偏瘫患者3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同时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瘫侧股四头肌放松和最大收缩时横断面积变化、下肢Fugl-Meyer积分、步态、步行能力无统计学意义。8周后患者瘫侧股直肌面积变化差值(1.38±0.48vs0.90±0.47)、下肢Fugl-Meyer积分(28.65±1.69vs23.82±1.94)、步态分析包括步幅(cm)、步长(cm)、步宽(cm)、足角(度)、6M用时(秒)、6M步数(步)(57.76±4.92vs46.12±11.23,28.76±2.51vs23.74±3.91,11.88±0.99vs15.12±2.71,14.12±6.18vs27.06±7.08,12.76±5.68vs19.94±5.61,14.35±2.52vs18.94±4.96),步行能力分级(4.53±0.51vs3.88±0.3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偏瘫患者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步态变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干部住院患者死因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干部住院患者的死因。方法回顾我科15年来337例60岁以上老干部住院死亡患者病例,分析致死疾病的顺位排列。结果老干部住院患者死因前5位构成顺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增强干部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 定期全面体检,做到对疾病早防早诊早治,是降低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50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1周后康复治疗。2月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50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现代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容忽视的是,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并不太好,疾病缠身,英年早逝者大有人在。原因既与经济收入偏低、营养摄取不足有关,也与保健条件较差、卫生照顾不够有关,还与环境恶化、有毒的理化物质刺激有关,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身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人保健意识差、自我保健知识陈旧有关。 今天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大多数是非传染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我国知识分子所患疾病大多数也是这些。这些疾病没有明确病因(最起码现在如此),或者病因呈复合状态,而且这些病都不具有传染性,甚至遗传性也不是太大。正因如此,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带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元宵节后,杜广云和妻子李正洁一起到南阳市去领奖,他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此前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教育先进人物。有人计算过,18年的时间,李正洁背负着杜广云走过了3万多公里,超过了两个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18年来,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小学教师杜广云和妻子李正洁一天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李正洁总是在5点半醒来起床,做好饭,招呼孩子们吃完,推着自行车,带着杜广云到学校。经过山势险峻的路段,李正洁得停下自行车,把杜广云背过去,然后回去推自行车。早8点之前,预备钟声响起时,杜广云在李正洁的搀扶下,走进教室,坐好,开始上课。李正洁做完这些,便离开教室匆匆赶到田里忙农活。中午放学之前,她会准时赶到学校,接杜广云回家吃饭,下午再送到学校,晚上再接回家。李正洁做晚饭,杜广云批改作业。从杜广云夫妇的家到大沟村小学两公里的路,杜广云已经走了28年,其中的18年,他趴在妻子李正洁的脊背上度过。  相似文献   

18.
神经变性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的动物模型、2D细胞模型、脑片培养模型对理解疾病机制过程是有益的,但为了切实模拟患者大脑复杂神经网络,体现血脑屏障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基于3D细胞培养技术构建体外模型具有更大的潜能。本综述将介绍常见神经变性疾病现有模型、3D细胞培养体系、体外模拟这些疾病的障碍和当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便秘是令许多患者头痛的问题,一些医生见到这种病一律开出牛黄解毒丸、果导片等泻药,但却不一律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医学上认为便秘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如:肠套叠、肠狭窄、巨结肠、结肠冗长等人肠器质性疾病;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经性厌食、脑或脊髓肿瘤等精神神经障碍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异常性疾病。由这些疾病引起的便秘统称为病源性便秘。由于治疗疾病过程中用药不当,如不恰当使用可待因、吗啡、铁剂、抗抑郁剂、抗胆硷剂等药物引起的便秘,称为医源性便秘。也有不少人并没有这些疾病却仍患便秘,又…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现实、提高个性品格和认识能力的状态,是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健康的起始,或成为一种特殊境界的源泉。作家多半不是为疾病而描写疾病,而是喜于把疾病作为认识手段,让人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托马斯·曼关注几十年之久的一个命题,便是疾病与人性、智性以及人的尊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同情死亡"到"同情生活"的转变让人看到,对疾病和死亡的兴趣,说到底是珍视生命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