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安医学创始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在这漫长岁月里,新安医学经历了一代代中医名家的努力,形成了新安医学独特的医学流派,为保障徽州民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而也使新安医学名扬海内外。明清以来新安医学形成高峰,名医名家辈出,创立了许多特色中医流派,为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3.
汪机 徐春甫     
徽州人物 汪机和徐春甫是新安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代表。汪机著书立说,写下13部医学著作,阐述自己的医学思想,为新安医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他还广招门人,培养出一大批接班人,代代相传,为新安理学扩大队伍,形成流派,奠定人才基础。徐春甫则以自己的高超医术在宫廷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最有名气的御医。并在京为首发起并组织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编纂《古今医统大全》100卷,使新安医学走入上层社会,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4.
祁门古属徽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之际,祁门名医迭出,医著宏富,相继涌现了汪渭、汪宦、汪机、徐春甫、陈嘉谟等一大批名医,一直令中外医学研究专家学者啧啧称奇!在徽州千年人物评选中,新安医学方面人选的仅汪机、徐春甫二人。《明史·方技传》的《李时珍传》中,有:“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大可、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汪机位列当时明朝的四大名医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学,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成为祖国医学中的一枝奇葩,做为新安医学的继承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新安医家和新安医籍的整理,前贤已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不少成果,令举世瞩目;可不少学者认为,新安医学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派来立名,还必须要有凸显于其他学派的不同之处,要有特别突出的研究价值,否则只能是祖国医学沧海中之一粟。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9,(9):35-38
古邑歙县,秦时建制,古称新安。隋唐以降,歙县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历代以来,在2230周年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渐江、汪道昆、王茂荫、吴承仕、张曙、黄宾虹等一大批旷世名人,点亮了由徽戏、徽墨、徽菜、徽派盆景、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艺术流派交织形成的历史文化星河。  相似文献   

7.
探幽绩溪     
“绩溪,古属新安郡,后属徽州府,现划为宣城市。大概是一种心理定势吧,说起徽州我便会毫不思索地娓娓道来,如数珍宝。与文人交谈,我会道出一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等等尽显炫耀。与商人交流,动辄以徽商、儒商而自居。总之,谈到故乡,谈到徽州,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时兴趣所至,还会详细地诠释述说。”——作者之于徽州,感情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8.
祁门古属徽州,人杰地灵。徽州同知姚杏山曾言:“山川奇峭,多产异人,文章勋业,不下他邑”。明清之际,祁门名医迭出,医著宏富,相继涌现了汪渭、汪宦、汪机、徐春甫、陈嘉谟等一大批名医,其中汪机精于望诊、切脉,“治人多奇中,活人数万计”,被誉为明代五大名医之一。徐春甫发起并组建了我国也是世界第一个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相似文献   

9.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微州,古称“新安”。不少徽州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习惯自称为新安人,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自署“新安朱熹”,为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刻绘插图的微州刻工也多在画面上留下“新安某某”的落款。新安郡,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立的,它的前身是汉末三国时孙权所设立的“新都郡”。  相似文献   

10.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11.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刻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剧、徽茶、徽漆等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精粹;朱熹、戴震、程大位、朱升、王茂荫、陶行知、胡适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成为徽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特色的徽州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宗族文化、契约文化、徽州方言、徽州棚民等文化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着悠长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2.
座落在黄山脚下新安江源头的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创建于中国绿茶“金三角”、全国十大名茶“屯绿”原产地休宁流口山区。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被誉为绿色仙境。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4.
白雪 《理论界》2009,(4):40-41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不断发生新变化,中国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安全观,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安全观念为基础,处理各种事务。毫无疑问,“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向传统安全观发起了挑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论述“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对传统安全观的超越,以及由此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5,(12):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出:胡萝卜“甘,辛,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  相似文献   

16.
将“新安歌舞”与徽商联系起来的研讨,我们所见的有《知新录》和《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下简称《佃仆制》)它们都认定:“新安歌舞”便是东晋时期新安商人的离别之辞。《佃仆制》于此写道:“徽商的兴起早在东晋时期”,“他们外出经商的离情别意被编入歌辞供娼妓演唱,说明新安商人的经商活动已为时人所知。”  相似文献   

17.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6,(1):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胡萝卜“甘,辛,微湿,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  相似文献   

18.
从五城到流口,从汪村到鹤城;从党员到群众,从官兵到学生……4月18日,休宁县举行“万人新安源头保护行动”启动仪式,当地近万名干群等沿河岸拾捡垃圾、放养鱼苗,拉开了新安源头保护行动的大幕。  相似文献   

19.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相似文献   

20.
婺源的“文化生态”资源,既有种类众多,总体质量高的优势,如历史古迹、古村古建、名人与纪念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等,也有文化生态资源分布不均,亟待整合的必要。 做好谋篇婺源民俗文章、布局婺源建筑蓝图、做足婺源民艺功课、深挖婺源徽商史实、整理新安医学成就、讲好婺源传说故事、尝试婺源教育“复古”、扮靓婺源生态环境等工作,是完成“婺源·徼州文化生态保护”工程,达到摘掉“实验”的帽子,顺利过渡到“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