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前景化与文学语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景化或凸显指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是文学语言分析及风格界定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前景化的概念出发,对一般句子的语言以及文学语言中的前景化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文学作品风格确定中对语言前景化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也是语言总体长河中的一条支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破坏语言规范的不良现象,降低了文学语言的艺术水平,也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语言的特点,决定着文学语言必须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又必然导致文学语言对语言规范的“正偏离”。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语言前景化的现象 (即偏离常规 ) ,对其进行分析可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及语言特点。文学作品的翻译的优劣和前景化语言的识别与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几个段落翻译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要接近翻译等值 ,要使译作达到审美的效果 ,从而避免“假象等值” ,就非得注意前景化语言的翻译不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前景化再现与翻译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围城》中语言前景化特点及前景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但要译出意义,还要译出风格,才能接近翻译等值,取得与原文近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诗歌语言或者进一步说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前景化策略一直是文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文献中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为对前景化的效果和手段的分析,罕有对该策略应用动因的系统分析。然而,在读者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作家应用前景化策略动因的解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笔者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模式:文学作品中前景化策略的运用是基于创造美学效果、引导读者对语篇的认知、构成前景化结构的衔接与连贯这三个基本目的,而作家采用前景化策略的深层动因是实现其交际意图,向读者传达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特定感悟。论文应用大量实例验证了该分析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能体现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别。翻译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译文的语言。文章认为文学翻译的译文语言选择策略应为诗学策略,诗学策略要求译文选择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译者选择的前景化语言应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学规范。  相似文献   

7.
17年的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作家们浅近的语言素养和大众化的艺术趣味、17年文学作品表达对象及语境的单一、读者的欣赏水准及审美要求的低俗、文学语言形式在风格和方式上的始终不一致等等现状,导致了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公众的、社会的文学语言在17年既有其不可忽视的进步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语言的个人风格和地域色彩,为17年文学的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英语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存在着丰富的、可以达到不同修辞目的的色彩语汇。基本色彩词语,由于演变过程中差异现象的存在,在不同语言文化系统中,其数量也不同。许多英美作家通过运用色彩词语,渲染气氛,点缀景物,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外关于基本色彩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普遍规律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修辞效果,探索作家们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体学认为突出或前景化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小说文体学家始终把突出作为其研究方法的核心。劳治在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时,在突出的形式方面运用了更为广泛与灵活的概念——重复。海明威小说《雨中猫》通过语言重复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走过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 现在又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 予以分析、总结是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从多方面切入。以文学语言的个人性为切入点, 可将20 世纪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作家们自然地使用个人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努力地使用近似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被动地使用相同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自觉地使用个人语言写作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中。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美学功能不以传达了什么为中心,而以如何传达为中心。笔者拟从传达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符号的蕴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充分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话语权利的文学媒体使作家几乎失去了独立的创作空间,追求“卖点”和过分强化文学娱乐消费功能的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的错位,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在这样的文学处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重提文化启蒙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文学范本,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多了一份同"题材"而异"表现"的观照,其艺术化、审美性的中国乡村生态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乡土作家作品中乡村原生态意蕴不足的缺陷,给中国作家以启迪,因此,有必要对赛氏小说和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详细的比较,以期明晰异质文化对照下文学文本的不同表现,进而促进中西方读者对赛珍珠小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传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超越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格局,成为对日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形象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高雅的、优美的,作品里带有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禅宗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钟爱和爱情的渴望,体现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爱观念和价值取向。川端氏文学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笔锋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心灵空间,其美学风格、文体样式、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很高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华文创作的代际承传在前辈的关注和推动下正在进行,征文比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对于扶持激励文学爱好者、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承传文学审美观念,它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何激发年轻人自觉的华文文学创作意识,答案仍然有待追寻。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英国女作家J.K .罗琳创作的儿童文学小说《哈里·波特》风靡全球 ,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 ;想像力丰富 ,具有幻想性 ;独特鲜活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 ;张扬游戏精神 ,重视娱乐性 ;创作手法不拘一格 ,语言夸张幽默 ,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只有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激活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 ,创作出脱俗的、新颖的、为广大儿童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阅读文学作品,既可以丰富人生感悟,培育人文精神,也可健全独立人格,培育热诚情感和博大情怀。本课程的教改探索本着"培养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丰富语文素养"的宗旨,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的界域,结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充分挖掘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所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和审美潜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全身心地投人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中去,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使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