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给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更是西北穆斯林各民族在当代中国获得新发展的突破点.在此背景下,作者以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特点,从穆斯林传统的封闭社会经济、门宦宗教制度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论证和评估"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及对现代化的适应过程,探求落实"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西部兴衰与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先进文化,坚持经济文化互动发展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先进文化促进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西部大开发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统战工作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应有战略上的思考。一、统一战线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战略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加强统战工作。一是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这是统一战线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好作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 ,是今后推进新时期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中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确保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有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有一个创新的理念要对西部人进行观念革命;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重塑西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科技为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用人管理体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促进西部发展;以城市和产业为增长极带动西部区域开发;通过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促进西部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增殖.  相似文献   

6.
促进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各民族的进步与繁荣,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推动。西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必须要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接轨,还要坚持从西部的省(市区)情实际出发,立足于推进各民族进步与繁荣的路子。此外,还须加快知识创新步伐,提高各民族的科学素养,提高各族劳动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础。积极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运用高新科技、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确立以信息化辅助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科研、科普,崇尚创新、自觉创新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走一条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新路子.为此,必须加快选择实施对全局有影响的重大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动科研组织体系优化,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发挥区域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入世"步伐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了.我们应以"入世"为契机重新审视"西部"的优势和不足,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正确处理好西部开发中的相关关系、尤其是"旅游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论述为指南 ,从高等教育的不同层面论述了高等院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进教育改革和跨跃发展的措施 ,提出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南 ,推进教育创新与教育观念创新 ,创造教育与创造力开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并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 ,鼓励原始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以及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高等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和"三步走"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强对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联动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昆明啤酒厂被浙江开开集团公司整体兼并的调研与剖析为例,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力图探寻一条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及改组处于困境之中的某些云南国有企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2.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分类对历代比、兴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向晋卫 《南都学坛》2004,24(6):21-25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野草》中,"名"如"鬼打墙"一般弥散成"无物之阵"。"无主名杀人团"和"有主名假象"导致了"实"的本质被遮蔽和当下行动的缺席。通过"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叙事方式的建构,"实"的本质被还原。鲁迅秉持弃"名"崇"实"的现世情怀,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强调当下之行,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应该有人文关怀。实事求是和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实事 求是不仅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问题。"实事"不仅有事物之意,而且有实践之意。 "是"不仅有本是、本质、规律之意,而且有应是、应然、价值之意。"实事求是"和人的价值取向、即对真善美统一的 自由理想人格的追求相一致。"三个代表"是当代"实事求是"原则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应该从超越心物二分的“不隔”世界去体会。这一世界,叶嘉莹先生概括为“兴发感动”或“感发”之作用。从本体角度看,这种“兴发感动”是宇宙之“大生命”中的“共鸣”世界;从其显现或体验的角度看,这种“大生命”之“共鸣”即人类精神的“本质”世界,更确切说,是人类精神中“真诚纯挚”的伦理世界。叶先生认为,这种心物一体“不隔”的“真诚纯挚”之域,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传统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私"分野.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演变史,可谓两种"公"私"观相互摩擦、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儒家式"公"私"价值观对专制制度的濡染与重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某种平衡、约束君权的机制,使得专制国家往往能够逸出"私"的原初目标而兼具公共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