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道德耻感能有效催生人之道德良知,道德良知能唤醒人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进而产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内驱力,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与逆向耻感文化均能有效催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耻感则是从反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确立的基础:耻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建立在耻感教育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论道德责任感对耻辱感的依附,中国传统道德论根基于良心的耻感对道德自制力的磨炼,启示着我们思考大学生缺乏耻感的现状,以及耻感与现代社会公德“气节操守”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一要增设专题课的理性教育;二要抓好讨论辩论;三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四要抓好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3.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耻感”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道德失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耻感"的普遍缺失,这与中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的"耻感"培育有着必然的关系.文章对耻感的内涵、"耻感"培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耻感教育不仅是外在他律的强制性教与学,更是内在的基本道德素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研究耻感教育"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尤其是道德"自律"与"他律"彼此间的契合点,使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摆脱道德自律之弱化趋势与困境,达成和谐的耻感教育修己方式,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耻感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重视耻感,这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耻感不仅具有他律性,也具有自律性.在他律的层面上,耻感是约束力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在自律层面上,耻感又是个体实现自我制裁的手段.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本领"使得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桥梁.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困境,可以从培养耻感上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耻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即: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是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需要,是养成大学生优秀道德人格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耻感意识淡化的需要,是确立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需要,是提升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当前提倡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谈到的耻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仍然隶属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但是,从耻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当今社会转型道德本身需要求证道德标准模糊的时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不违法却是真正为恶的无耻现象,从人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以耻感的"不虑而感"的道德直觉去抵制或避免作恶,发挥其在人的存在论意义上"人若无耻不为人也"的底线道德的自我约束的关卡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耻”是中国传统道德“八德”之一,被认为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儒家所重视。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渐将耻感文化纳入儒家学说体系。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并且积极发挥着知耻在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洁身励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耻感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严重,表现荣辱观念界线模糊,不以耻为耻,以不该耻者为耻,不知无耻为最大耻,对无耻的麻木和追随,分别体现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深入探究主观原因有二: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意识淡薄化。客观原因有四:传统伦理丧失主体地位;道德教育的失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经济不发达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哲学范畴和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含义,界定了确定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六条标准,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范畴赖以产生的十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基于这一标准和现实,提出了"责任、自由、公正,和谐,诚信,平等,民主,荣耻,博爱、和平、修身、宽容、自主、创新、幸福"等十五个概念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范畴。  相似文献   

15.
趋荣避辱是人类的共性,培养和激发人们正确的荣誉感和耻辱心就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荣誉与耻辱都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评价和个人对于社会评价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只有当个体感受与社会评价相一致时,荣誉和耻辱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形式才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以荣为耻,以耻为荣。道德回报制度化是协调社会评价和个体感受相一致的最佳途径,它能使守法有德者不仅以荣誉为荣还能因此得福,使违法无德之人感到羞耻并遭受应有的惩罚,它能使荣者真荣,耻者真耻,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弃恶扬善,趋荣避辱。  相似文献   

16.
生活意义感的生成标示着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本质的统一。人作为道德存在者,道德记忆能力是其本质能力,它既是 我们能够拥有道德生活的“根”,也是生活意义感得以生成的“源”。简单地将道德记忆与道德生活经历混同起来,则会造成生 活意义感的形式化或异化。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基于主体日益强大的道德记忆能力,一个拥有卓越道德记忆能力的人,能够通 过合乎道德的记忆或遗忘建构出富有道德价值的道德记忆内容,这对其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健康道德是一种新型的全社会健康道德意识,又是一种新型的“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健康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法规,健康道德同社会纪律的其它形式一样。在保护和增进全社会人人健康的实践过程中调节人们的健康行为、发挥其调节职能。健康道德的调节职能表现为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调节着人们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无庸置疑,健康道德中健康意识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对人们提出的健康道德要求和对履行这些健康道德要求的监督要通过精神的影响,即通过每个社会成员或个体应该认识清楚的和成为自己行为动机的义务感,和通过对他的行为的评价和自我评  相似文献   

18.
《耻》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199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开普技术大学教授戴维.卢里的道德之耻、个人之耻、历史之耻,揭示了人的本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在欲望的凸显所导致的父女俩的人生悲剧中反思历史与现时,我们从中看到了在历史变革大潮的裹胁中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与他们纠结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秩序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地感受到了社会道德秩序的非良性运行对社会生活的冲击,理论工作者们也为此而困感,提出了矫正社会道德状况的种种策略和措施。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许多伦理学工作者依然把对社会现实道德状况的研究局限在社会风气的范围内,通常用社会风气这个概念来表述社会道德状况。风气是比道德低一层次的概念,用社会风气状写社会道德状况,是把道德和道德研究降低到风尚和风尚研究的水平。把道德问题纳入社会秩序的范畴,用社会学方法,从秩序的角度研究道德问题,将会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把对现实道德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以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德发生的标志是有意识的人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确定。人的出现和社会的形成,是道德发生的物质前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能力的发展。道德发生的动力是社会实践。道德发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萌芽于血缘公社时期,形成于氏族公社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