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6,(16):20-20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指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又是指它同马克思主义既有的东西不完全相同。应分析“化”的过程中,哪些是根据中国的情况和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东西,哪些是不符合中国情况.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中国革命和建设招致损失的“异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至解放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对于解放思想,加深改革开放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贯穿社会主义过程的始终。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的,当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近代文学”自它被命名那天起就处于尴尬状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这一学科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歧视事件,也就是说,这一概念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隐含着丰富政治信息的文学史概念,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衍生物。毛泽东把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称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一革命过程到1949年方告结束。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认识、评价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指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形成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初步接受期、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二大”的形成确立期、从党的“二大”到“八七会议”的转变发展期.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7.
湘鄂边苏区地方革命武装的建设胡济民一、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和发展湘鄂边地方革命武装,是随着苏区的开辟、扩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并是在随着红军主力游击转战和敌人“围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到取消的过程。早在中央《两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自近代中国被资本主义以“文明”的名义裹挟进现代化进程以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现代化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体内容。这一内容的历史性展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历程,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及其“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的过程。它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历时性事件发展和共时性场景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四个面向”:面向近代中国革命之时代主题的“主义”选择逻辑,面向革命与建设主题转承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人民”这一社会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的“幸福”关切与践履,面向超越资本文明并开启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世界无限可能的新文明创造。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四个面向”的理论品质,可为学界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告别革命”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苏联解体和东欧一些国家巨变的前后,它在国际上蔓延开来,并影响到我国的思想界,“告别革命”思潮的基本观点成为一种思想体系。革命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建设和创造;革命是推动理性发展的巨大力量;革命具有发展和进步的深刻内涵,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思潮的本质。必须明确肯定中国近代历次革命的正义性,正确评价革命领袖的历史功过,珍惜一切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革命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用革命精神来从事一切工作,对于一切诋毁和否定革命的言论和行动.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必须坚决同“告别革命”思潮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伦敦被难的根源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民主革命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伦敦被难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伦敦被难的根源就是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基,伦敦被难事件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从伦敦被难开始,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更加成熟,形成了指导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雏形,并转变成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革命军>作者邹容牺牲100周年,也是他诞辰120周年,谨以重读<革命军>之心得祀之.100年前,在<革命军>中,邹容自号革命军中马前卒,抒发他献身中国革命、献身中华民族的远大志向;阐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紧迫性;鲜明提出了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革命目标和纲领.邹容的革命精神和光辉思想永垂青史,他热爱人民的赤子精神,博采新知的学习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巴山儿女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邓小平本人具备独特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他具有特殊的个人经历;二是他具有非凡的个人素质;三是他具有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革命品格和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论恽代英的革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是恽代英编著的一部革命史专著,是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折射出他的革命理论,汇总了他斗争的实践经验。恽代英在其中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充分肯定了革命的重要性,揭示了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是恽代英革命思想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5.
张太雷在天津的革命活动是张太雷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天津是张太雷革命生涯的摇篮。厘清张太雷在天津的学业和社会活动,分析张太雷在天津的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脉胳,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对张太雷一生革命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在天津的5年时光里,张太雷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而且关注社会政治,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培养和锻炼了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同期,张太雷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完成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一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者和领导者的转变,并在天津及周边地区积极从事建立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等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6.
以邓恩铭在山东的思想发展为内容,从革命思想的准备与发展时期、接受和尝试马克思主义时期、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时期、革命思想成熟时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范龙堂 《南都学坛》2003,23(3):39-41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 ,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5点阐释 ,是“八月失败”后进行正面教育的表述 ,并非毛泽东的本意 ;真正反映毛泽东本意的 ,是《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论述的 6条。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人格魅力的基本特点体现为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不计恩怨的博大胸怀、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和高风亮节的领袖风范。邓小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得益于他的革命的人生价值观和坚强的党性。这对青年学生努力培养自己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对领导干部用人格力量去赢得人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时刻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一直把台湾作为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根据地;他多次到台湾,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台湾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决心使沦陷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不仅唤醒了台湾人民抗日救国的民族、民主意识,而且激发了台湾人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台湾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台湾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并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海峡两岸人民为了祖国统一而共同战斗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20.
有关革命者生涯的记忆是作家王蒙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革命和革命者形象王蒙进行了不断的书写和重写.从<青春万岁>到新时期初的<布礼>、<蝴蝶>,再到后来的"季节"系列,作家对革命者形象的书写经历了纯情的歌颂、痛苦的分裂和忧愤的反讽三个阶段.王蒙作品中革命者形象的演变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作家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