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主体的新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夸大人的主体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则取消人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取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与处理目的与手段、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大残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和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透视了可持续发展观存在的整体性和主体性残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性残缺主要体现在:在时间维度上重视现实和未来而对过去反思不够;在空间维度上重视环境问题忽视社会问题、重视各国“自扫门前雪”,忽视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观的主体性残缺主要体现在: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人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被扭曲;人在社会发展的自然必然性支配下,严重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应有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追求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发展观 ,它具有永续性、公平性、协调性的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然—社会交融共生的复杂的大系统 ,主要包括生态、社会、经济和人四个亚系统。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即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人在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道有的生态智慧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问题源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反自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先秦道家具有“人与天一”的天人关系观、“以天合天”的社会活动观和节俭、简朴的生活消费观 ,这些观点为当今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智慧和价值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发展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反对奢侈浪费 ,提倡节俭 ,确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含义及重要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从全局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环境等问题 ,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环境可持续为准则、以资源可持续为核心、以经济可持续为条件、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 ,最终促使社会共同进步、持续性发展并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思想。其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生产、生活、文化、伦理、哲学、战略、科学、系统、未来等 15个方面。其中 ,经济观、生态观、自然观、环境观、资源观、生产观、生活观、文化观和伦理观等 9个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产方式”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而生产“生产”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活力” ,特别是在以知识和创造性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 ,“生活力”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新的社会发展观。现代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它促进了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从而成为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的中介力量。一、可持续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 ,是社会和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离不开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环…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提出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高等教育把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理想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和战略目标的范畴内,具有生态学、环境学的特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包含时空观、要素观、产业观等主要内容,目标是塑造“绿色人格”、“环境品德”和“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域下能源困境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石涛的“一画”论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 ,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其所说一画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根本法则。作为法则 ,它是充满灵气之法 ,自由之法 ,变化无迹之法。而其实质则是形神统一体、天人合一体、内在生命力及其表现统一体。石涛将其引申为审美创造法则 ,以指导人们如宇宙创生那样创造出活生生的第二自然 ,对中国美学理论建树甚巨  相似文献   

13.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4.
天命论是产生于三代的古老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天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至上神。它虽在战国一度衰落,但在后世又得到复兴,并发展为天人感应,衍变为天堂观念等。在历史上发生久远的影响。这种观念虽被斥为迷信受到批判,但历史地看,天命论有其合理性,它在哲学上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统一性的问题,在政治实践中亦曾起过进步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儒家正统哲学中,"性"作为人得以成立之依据,乃是天赋的.这也可以表述为"性善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贡献在于,它论证了人性(天性)之实践环节在"心"上,由此形成"心性不二"的天-人关系框架.突出"心"之本体地位,"人道"内在同一于"天道",对"天道"的追求也实践地落实为人道追求;但另一方面,人道实践乃是天道实现的环节,又深刻地区别于"人类中心"的泥淖,从而有助于建立天-人,人-物的合宜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这种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认真研究这些合理思想,对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相似文献   

18.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继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提出"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的命题。以为天地万物皆源自于心、统一于心,而心的本质在于良知,在于仁爱;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乃是宇宙间的自有之义、本有之义、自觉之义,同时也是至善人格的最高境界。该命题强调物我即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必要性,更强调这种协调共处的内在可能性,这对于面临巨大生态危机的当代人类来说,无疑可以起到提升信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等思想中蕴涵的生态意识,并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符合生态规律的一些做法进行归纳与描述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汲取我国传统中有益的生态元素应用到现代的生产生活中来,倡导节约、简朴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由于适应自然生态规律而更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