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爱情就包含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爱就是爱,不附加婚姻、家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责任,所以,“爱就是对美的追求”这一本质暴露得比较充分。当然那时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够发达,精神世界不丰富,对美的追求也不太强烈,而这种追求要实现满足也比较容易,所以这种爱情常常被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忽视。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就把私有财产看作高于一切的社会因素,为了保卫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对爱情题材的刻意描写,本质上是人的深刻的"觉醒"。相对于山水、游仙等主题,爱情主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珍视的更进一步体现。中唐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爱情意识"日渐觉醒,也就是在中唐以后,封建社会使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的觉醒与异化的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了处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爱情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因此,中唐以后爱情作品日益增厚的悲剧色彩也就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实的折射。  相似文献   

4.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 ,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 ,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 ,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的态度和人的价值取向。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需要明确人文精神是属于人的精神 ,是人内化于实际行为中的精神 ,是经过教化而养成的精神 ,是目的价值性和工具价值性相统一的精神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在很大程度上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表现人对一种新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他完全是在一种生命的冲动中表现人的主体欲求。精神价值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理性的觉醒,郁达夫的精神价值世界则主要表现人对平等自由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巨大的思想孤独感是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反映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是他笔下人物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情感的折光。同时,他还从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出发,真实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精神的自我分裂。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起点,内蕴着对人、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实现所应有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在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呈现和彰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中国整体展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深厚的价值依托和根本的合理性确证。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范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起点,内蕴着对人、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实现所应有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在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呈现和彰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中国整体展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深厚的价值依托和根本的合理性确证.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范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福斯塔夫和应伯爵是两个经过时间考验的著名文学形象,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撇开讨论二人表层的相似,而分析了他们之间由幽默因子和乐观精神的有无而产生的美学区别,以及这种区别在观众和读者心中造成的审美效果的不同。同时,分析莎士比亚对福斯塔夫的言行所作的闹剧化处理和《金瓶梅》作者对应伯爵言行的如实描画,使观众和读者更容易忘掉他们行为本身的好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的性格所造成的审美效果上的原因,以进一步展现两个人物在审美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想象已融入他的思维动作之中,他眼中的图案和色彩,潜藏着丰富的底蕴和象征意义。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广谱分析是广谱哲学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广义量化的分析方法.从广谱分析的角度看,焦裕禄精神首先表现为调控社会价值场网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一种公仆精神。公仆精神在哲学上是一种价值关系的体现,而所有价值关系又可视为广义的供求关系,供求双方满足供求内容上的同质性和非空性。其次,这种精神在理论上体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同时这种公仆精神在实践上要求解决权力上的结构问题,即各级政府官员应该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只对上级负责。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复仇母题与爱情的关系,可分出四种类型:1.爱情遭拒,变态复仇;2.利用爱情复仇;3.爱情消解复仇;4.为了爱情而复仇。爱情遭到拒绝后的变态复仇,可见环境对性格影响;利用爱情达到复仇目的,和以爱情消解复仇者心中仇恨,为爱情而复仇,均体现了爱情与人性关系。复仇与爱情相互作用下流动着个体生命体验,即金庸一再强调的"写人"、"写人性"的武侠文学审美理想。在对复仇与爱情关系的重新整合中,金庸小说对传统武侠小说模式的突破在于,以"反武侠"精神对武侠小说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找寻其中蕴涵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她尤其对女性的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文学症候式分析方法,对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隐藏的种种症候进行分析推理,并深入探究其创作心路历程。小说中描写的每一桩婚姻都不是十分幸福完美,人们的情感生活也很不同于常人。尤其是克利里家的七个小伙子无一例外地都不喜欢女人,并认为结婚成家没有什么意思,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书中的母女关系也很特别,梅吉和妈妈以及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关系淡漠客气多于亲密无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中的爱情都不尽如人意,而神父拉尔夫和梅吉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却无比完美,令人神往,但这样完美的爱情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完美爱情的结晶—戴恩在希腊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因救几住溺水的女人而献出了自己性命,回到了他热爱的上帝的怀抱中。如果深入了解考琳.麦卡洛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之后,对考琳.麦卡洛为何这样处理《荆棘鸟》里的人物情感,为何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就会十分理解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解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作品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有意无意的辩证法,让有意做某事的人不成功,而无意做某事的人却能获得意外的成功。这种叙事策略体现在其作品中人物的爱情、武功、功利和人生境界上。  相似文献   

14.
思嘉、素芬作为<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氛围中孕育出的同题材影片中的主人公,她们都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曲折的爱情.分析了这两位同为乱世中的佳人不同的命运结局所寓含的情感载体和情感归属,同时又指出了在战争与爱情主题背景下两个伟大民族强大而又不同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台刊《理论与政策》47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爱情是一种人际关系,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早有学者研究.社会学研究注意到的是造成爱情的“缘分”,心理学者则注意到爱情所产生的微妙心理变化.在自然科学中也有不少学者试图解释恋爱者的各种变化.本文作者也主张爱情可用自然科学的一些原理来解释.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与排列组合,表明恋爱所牵涉到的人际状况;生物学探索人之为生物的属性,分析爱情中生物本能的影响;爱情,也是化学作用,男女相恋的化学变化是微妙而有趣的.文章分别从化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剖析了爱情.…  相似文献   

16.
人的尊严作为人的内在价值,是人作为人本来所固有的,并且与个人自由相关联.这种独立个体存在的自我价值,其本身为了个体自我存在而存在着,人的尊严的自由性、平等性决定了人的尊严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其不依赖于外在的价值判断.同时,人的尊严在宪法上的价值更作为其首要价值而存在,这种价值不仅视每个人为拥有内在价值的、有自决自主权利的理性个体,而且其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为国家和他人提出尊重的要求.一个人的尊严的保护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从正常中逃逸 到反常中舞蹈——论先锋小说的先锋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之所以接受先锋小说,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大都忽视了其在“先锋”形式遮蔽下潜在的小说观念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理论上直接挪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学术对人微观研究的观念,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毫不留情地解构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在对心理的展示上,它给予“分裂的自我”以无限温情,建构了关于人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在对爱情的叙事中,它颠覆了传统的爱情模式,同时大肆张扬了性,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对人心灵的压抑。其先锋意识对后续小说潮流的影响和启示,均有不可低估的和永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话剧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是话剧舞台上一个长期的主要创作内容。1980年代以前,对于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塑造大多是回避的,不太直接描写主要英雄人物的死亡过程,而大多采取了间接接触死亡的表现方式,使得英雄形象的塑造更接近完美甚至走向神圣化。198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话剧舞台在表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的同时亦关注英雄人物的死亡及其悲剧性。在英雄面临以生命赴使命的抉择的同时,也适当表现英雄对个体生命消逝的悲伤以及对亲情、爱情的留恋等情感,而这些情感进一步突显了英雄牺牲悲剧的真实性。受到悲剧性变化的影响,英雄的悲剧价值实现也从以往剧作的形象神圣化、死亡浪漫化,而转向日常化和人性化,增加了真实性和感染力。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上增加了许多生活细节包括性格上弱点的描写,使得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这种平凡化走向,拉近了观众与舞台形象之间的距离,使英雄的悲剧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人生感召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上一位素有“才女”之称的畅销小说家,她的《胭脂扣》写了一个“人鬼之恋”的传奇爱情,但是作品超越爱情的“非纯情”的意义在于:她让如花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从一个妓女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中来体现对传统古典爱情价值观的迷恋和渴望,以此来映照现代香港人精神中所缺失的一种情结,并在对香港历史的追寻中,再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理论界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本文着重厘清了人们对文化在概念、价值方面的误解,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人的主观心态和观念形态的范畴,是人处理其与客观世界的多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和解决人类内在精神需求的方式,这种方式表现为并对象化为千状万态的精神现象和产物,并且认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是个客观事实,文化的作用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最后从文化的价值意义出发,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