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价值评价及马克思的实践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开创以实践唯物主义范式为核心的的新体系 ,是由于马克思在哲学的主体性和价值评价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实现了从主体的道德实践、科学实践、理性实践向社会实践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对主、客体意义关系的价值评价转向 ,是马克思找到了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历史主体的契机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运作空间。不断从人的主体性与价值评价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形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密切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文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的辨证统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条件;是整顿党风、增强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反思提出以平等和人道的方式来重新发现自然和社会,以高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欧洲范式为我们发现了社会主义与生态政治结合的可能性,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北美范式则为我们在哲学上重建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同时也在伦理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协同进化.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必须要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政治的话语体系与行动体系的断裂,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论将社会主义的生态伦理—政治话语置于更为广阔的可持续性伦理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环节,从而尝试将自己从抽象伦理实现为现实伦理.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一般哲学指导、基本理论体系以及主要规范和方法的整体性变革。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各有利弊,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应该是一种辩证的转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同时并重的转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出发,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实现由政治目的向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目的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出场语境和范式创新的角度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从出场语境的角度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存在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双向良性互动三重语境。从范式创新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总的范式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自觉的辩证法”,即“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自觉的辩证法要求我们用“生态学范式”自觉整合“笛卡尔范式”;用“有机论自然观”自觉扬弃“机械论自然观”;用“社会变革”自觉实现环境伦理学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范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一个新范式的产生标志着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邓小平理论以一系列新的理论、概念、方法开始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在新的范式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只有从范式转变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才能科学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兴起时间、思维方式、理论建构方式等方面,概述了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规范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向经验的、实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转变;再从经验的、实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向历史的、循环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转变.在对这三种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即历史的、辨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得好,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脱离本国实际,或者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然招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提出的经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实现.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邓小平等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回答了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