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船员外派法律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有关船员外派业务现行立法的考察,以船员服务机构不同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性质为基础,分析船员外派中船员劳务中介和劳务派遣的复合法律关系,进而明确了船员、船员劳务外派企业(船员服务机构)、境外船员用人(工)单位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2.
根据劳动法、《船员条例》及其附属规定,剖析船舶配员与船员外派业务中复杂多样的劳动关系:由于船员服务机构的介入,船员既可能与船东形成传统的仅涉及两方当事人的船员劳动关系,也可能与船员服务机构、船东形成含有三方当事人的船员劳务派遣关系,还可能与不同的用人单位形成双(多)重劳动关系。同时,对现行船舶配员与船员外派规则提出修改建议,并对涉外船员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海峡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不论是当事人的数量还是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都比一般的国内劳务派遣甚至是一般外派劳务关系更为复杂,协议规范的劳务合作法律关系能否被定性为众多人所认为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值得商榷。通过比较分析明晰涉台船员外派法律关系的性质、法律适用是探求更好保护涉台船员权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劳务派遣机构的研究为着眼点,结合《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和劳务派遣发展现状进行评析,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对现行劳务派遣机构提出立法规制的构想,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以期使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积极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外派劳务合同和履约质量探讨刘连支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经国家授权的有关涉外经贸公司与国外政府机构、企业或私人雇主之间,通过签订劳务或承包合同,向外派遣或承揽各类工程、生产技术人员和服务产业的劳务人员,并收取报酬的一种涉外经济活动,它是我国广泛开展国际...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船员外派劳务运作方式下,外派船员与外籍船东之间不直接签订合同,而是通过船员与外派机构之间、外派机构与外籍船东之间签订的两个合同来实现。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船员外派劳务纠纷中责任主体很难确定,外派船员权利保护立法薄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船员外派实务中涉及的三种合同性质的辨析,进一步厘清船员外派中各种合同法律关系,分析船员外派劳务纠纷及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纠纷中涉及的重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保护我国外派船员权利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务派遣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化成为劳务派遣机构在竞争中取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独家秘笈,唯有专业、优质服务提供者才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建设品牌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劳务派遣成为我国企业常见的新型用工方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的劳务派遣在制度和实行上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劳务派遣机构良莠不齐、用工单位长期过度使用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等。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劳务派遣市场,切实保障派遣员工利益,参考国外劳务派遣宝贵经验,本文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包括提高劳务派遣机构门槛、明确劳务派遣适用范围、完善派遣员工的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加强对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自产生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制,对于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派遣机构准入标准、派遣期限、雇主责任和劳动者权利保障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各自的特点。当前,劳务派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相关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产生了很多问题,借鉴国外主要国家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相关法律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弥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空白,初步确立了我国劳务派遣制度。文章在阐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策略,希望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型诉讼方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设置了为维护公益免受侵害的相应诉讼机制。针对现有相关立法和制度的不足,我国应该借鉴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并在公益诉讼中,实现原告的多元化,建立有利于社会特定弱势群体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为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农民工问题大量涌现,国务院研究室就解决农民工问题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被侵害表现在社会权益、劳动权益、受教育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等方面,权益保障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法规缺失与效力低下、保障主体工作不力、保障意识缺失等,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多层面保障主体的保障功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法律救助中心等措施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以规范的劳务派遣构建高校和谐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规范劳务派遣提供了法律依据。高校以劳务派遣形式聘用临时人员,可以实现劳动者、用工单位、用人单位的多赢局面。作为用工单位的高校,应谨慎处理因劳务派遣而产生的相互制衡的法律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法律风险,保障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实体与各类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高校后勤劳动契约化形态复杂,使得高校后勤各类人员的法律适用不一致,存在歧视、劳务派遣泛化、劳动基准底线化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后勤应以法治化用工为核心,重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者权利保障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在制定对应的预防措施和法律时,既要强调倾斜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又要重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辞职是解决劳动冲突的一种有效形式,预告辞职权是劳动权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内容。辞职权作为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体现,已经成为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该项权利的行使由劳动者通过提前预警来积极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失衡的劳动关系,矫正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能够保障劳动者获得充分的择业自由,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为防止预告辞职权的滥用还需要对劳动者预告辞职权做出合理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法律视角农民工权益受损的问题,指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劳动法等现行法律制度以及严格执法。而从农民工本身而言,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懂得并勇于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追究婚内侵权责任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和维系婚姻家庭的稳定。夫妻别体主义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法理基础,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当前,应尽快建立非常财产制和债权凭证制度,为婚内侵权责任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高校工会要做到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就应树立依法治会的观念,在教职工中普及法律知识,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劳动者合法权益大量受损和合法权益受损后难以救济的重要原因。应该制定和完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劳动行政监督制度和劳动纠纷案件司法建议制度,以加强劳动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