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法经济学研究本土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法经济学研究尚处在理论移植阶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研究。法经济学本土化是指发源于西方的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法制环境、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实现有效结合的过程。我国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需要本土化的经济学和本土化的法学提供支撑,要以研究“中国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实践为出发点,以法经济学教学为重要手段,以构建中国的法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法和金融学: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和金融学”(LawandFinance)是由金融学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她是自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LawandEconomics)的延伸。法和金融学应用经济金融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探究法律和法律制度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各国公司治理构架的形成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 :一是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 ,也就是以金融学为中心、同时研究涉及的法律问题 ,强调法律这一制度性因素对金融主体行为的影响。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 ,例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本文综述了“法和金融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论文从对LLSV的著名论文“法律与金融”论述开始 ,接着论述了有关学者对金融法对公司治理、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 ;并综述了对LLSV的反对意见。最后 ,对“法和金融学”进行了简单的评论 ,并就我国开展“法和金融学”研究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3.
拾遗求利不仅涉及到道德,更涉及到法律。但拾遗而适当求利,不仅道德肯定,而且法律也支持。我们不能说“道德是高标准,法律是最低线”。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同一行为作出评价和制裁,共同维护社会道德风尚和促进法制建设,对拾遗求利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4.
受传统法教义学研究的局限,中国有关物权变动模式的争议一直难以消解。争议主要集中于单一模式与混合模式、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的立法选择。传统法教义学研究中的政策学与体系论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的冲突与矛盾,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形成物权变动理论的共识。英美法系并无物权的概念,而是以财产权概念代之。英美法基于法经济学研究的微观视角,为全面理解物权变动的相关理论提供了一个视角,为破解既有争议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借助法经济学研究工具,单一模式符合法律供需平衡、法律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基本规律;形式主义符合成本与收益、安全与效率的经济学基本规律。结合法律思维与经济分析两种路径,物权变动模式以单一模式为较优选择。在单一模式之下,理论上以物权形式主义的单一模式为最优,在中国既有立法情境中则以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为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5.
“主、客二分”范式中的传统法律关系可以采“主体、行为二要素说”。“主客一体”范式中的生态法律关系既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可采“生态三要素说”,即主体、客体(物)、行为。传统法律关系是在法的调整起因和机制层面上思考问题的结果。生态法律关系是在法的调整作用和功能层面上思考问题的结果。由于思考问题的层面不同,两者并不矛盾。生态法律关系是传统法律关系的发展和补充,两者可以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6.
《荀子·王制》篇提出了“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作为儒法两家对立局势的破冰之人,荀子引礼入法,提出“法而议”的法律思想主张,宣扬兼重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最终选择以“法义”为代表的实质主义作为法律价值遵循。对于现代法治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探究荀子的“法而议”思想,对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上,“法而议”思想对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等具体操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对产权理论与法律制度的研究起始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实际上,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早就对产权理论与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波斯纳的法经济学思想,认为波斯纳法律经济学理论坚持效益应当被看作是法律的基本价值,它的效益理论的价值和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其法经济学思想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经济学是一种全新的法学分析框架和理解系统,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是目前法经济学的主流分析范式.法经济学主流分析范式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丰富了法学的研究方法,但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主流法经济学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与质疑.因此,在对主流法经济学反思的基础上,应对其做出修正与拓展.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法经济学主流范式应从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假设前提、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修正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以来,美国法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法学流派各执一端,展开争论。以德沃尔金为代表的权利与原则法学把公平、正义等原则作为法的基础,对英美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法律传统提出挑战;法和经济学运动把福利的最大化、效益作为法官判决的依据,代表了当前美国法学发展的右翼;其左翼是批判法律研究,它把法看作是实现统治阶级政治的工具;社会学-历史学法律研究从社会和法律发展历史的宏观角度,提出当代西方社会已由自由社会发展到后自由社会,西方法律制度具有福利-社团国家的特征,长达九个世纪的西方法律传统陷入不可挽救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象化活动对感觉的生成过程、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感觉属人性的丧失以及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向人自身回归,并恢复其本真的状态的阐述,不仅把感觉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给予以往哲学家对感觉的贬低进行了有力回击,而且克服了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抽象、直观性.因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们日常所熟悉的“感觉”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对感觉的研究开辟了感觉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诉讼法”运行的文化观念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法”运行中八个方面的文化──观念阻力是值得检讨的;对这些观念进行了理论否定,强调从传统文化观念向现代文化现念的变迁是“行政诉讼法”得以落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谈判理论认为自愿合作是实现效率的最佳途径,谈判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效率,因此,谈判理论在法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谈判理论以效率原则为基础,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在实际应用中,谈判理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阻碍,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观念是影响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 ,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各领域的作用日趋明显。以WTO为代表的国际法背景对人们传统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我们应当形成一种全面、科学的现代法律观念 ,以适应国家现代法治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效能感的主要理论模型建构主要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效能感通过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提升体现经济法本质的独特的经济法理念与建立相应的经济法程序规则是经济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经济法的程序理念 ,指导经济法程序规则的创建 ;同时 ,受制于经济法的实践理念 ,贯穿并表现出与传统程序法不同的价值趋向 ,作为其内容的实质平等、保护公益和多元善治理念 ,都应当通过传统程序规则的修正和补充 ,来构建和完善其程序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90年代初 ,为适应和满足日本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日本教育界出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即以培养学生丰富感性 ,推进“教育个性”、鼓励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感性教育。感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 ;二是注重个性养成的评价标准 ;三是体现“新学力观”的教育目标 ;四是鼓励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五是颇具多样性的实施载体。日本感性教育的新理论及其基本实践操作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争论由来已久。持有限论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是根据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和哈勃定律得出来的。然而,声音也有另一种现象: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波长变长。再根据电磁波在它们的路径上与电荷有力的作用原理,推出光的红移与距离的关系式S=c/βLn(1+Z2)。这比哈勃定律更能说明问题,也能证明奥伯斯理论是不成立的。因此,宇宙大爆炸学说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9.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并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