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政治关系中的"第二轨道"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轨道"是介于官方外交("第一轨道")与纯民间交流("第三轨道")之间的一种特殊渠道,其突出特征是非官方性和有意识地影响官方决策。它凭借非官方的身份及与官方决策的特殊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第二轨道"的兴起是当代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国际政治关系的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也有着优化国际政治关系、增加信任、缓解危机、推动国际政治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人际心理距离和权力重心倾向两个层面阐述了"大"的汉语文化内涵,分析了与"大"相关短语的英语翻译,强调了文化对比研究对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五四新人物"所予以激烈批判(抨击、清算、否定、抛弃)的"旧思想"旧文化",其实主要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落后反动,流毒也最为深广,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仍然产生恶劣作用与消极影响的东西,所以,整体上不存在"偏激"问题。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客观出现过的某些"偏激"情况,需作具体的分析。而有的"偏激"问题,又正是首先由"五四新人物"阵营自身引起警觉,并且主动、自觉、公开地提出问题和着手解决问题(即"自我纠偏")的,尤其是胡适所做的"纠偏"工作("整理国故")更是很好地规划并且切实地引导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巴斯奈特(Bassneft)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的理论在当代的翻译界颇受重视.本文以其一篇题为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翻译何时可以是翻译或不是翻译>)的论文为讨论对象,从"共谋"(collusion)与"伪译"(pseudo translation)这一观点出发.大致分析巴斯奈特关于"伪译"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形式翻译、意象翻译和文化翻译三个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朱生豪、郭沫若及顾子欣三位大家的译文--<冬之歌>的异同.旨在论证翻译选择、翻译态度及翻译观对译文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9.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迷失,从而患上言说东方文化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10.
从“点石斋”看晚清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晚清画报点石斋与上海普通市民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规范的两相契合,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从图像所反映出的时间意识("屋子里的钟")和空间拓展("窗口的人")两方面分析在当时都市上海初露端倪的现代性迹象和上海市民"仅为了看看而看"所形成的"向外看"的眼光.  相似文献   

11.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批评和接受理论,若以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进行观照,则“知 音”批评也是以读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批评理论;但“知音”批评较之早期接受美学过分强调读者创造性解读的作用,更具辨证 眼光。它将文本看成是作者与读者超越时空对话的产物,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又不忽略作者和文本。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圣经》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零位信息”(zero message)功能补偿翻译理论和策略,不仅促进了《圣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翻译和传播,而且也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词的翻译提供了足够的理据和实例。然而,“零位”补偿与“透明”翻译一样,采用的都是“归化”策略,它不仅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也消解了翻译本身。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忠实”的局限性和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代理论的生成,产生了对忠实的动摇和丰富,只有让“忠实”更有弹性,更立体灵活,不再作为创造的对立面而存在,才能成为有实际意义的、能解释翻译现象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大音希声"的原初含义是对有声之"五音"的否定,最完善最完美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把握.同时,"大音希声"又是以"道"的自然本色、不事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音乐的一种追求与界定,是崇尚自然纯朴的表现,对音乐欣赏和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大音希声"还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折射,对于我们的品格修养具有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翻译等值实质上是个变量,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往往从源语出发,事先设定等值的种种条件去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译文的优劣。然而,由于翻译行为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完全等值。因此,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从目标语出发去观察和描述译本中的实际"对应"情况(包括等值和不等值的情况),并对影响和制约等值实现的诸多因素作出解释.进而探求翻译等值的规律性.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