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慎与《诗经》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诗经》学史上,清人之考据成就最为世所注目。而清人之考据,实由明之杨慎启其端。杨慎于明中叶,以其博学宏才,一改宋元儒者空谈义理之风,旁征博引,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不仅影响了明后期的《诗经》经学研究,而且也为清代《诗经》考据学的兴盛,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论清代数学考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考据方法的论著很多,但极少有人注意清人对数学考据方法的运用。本文分析总结了清代考据学者所使用的具有近代意义的用数学考据文史的方法:运算法、量化统计法、用数学法则研究《周易》,并认为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普及是产生数学考据方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剖析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以为 ,清人儒化陶渊明达于极致 ,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并就清人对陶渊明的儒化与宋人对陶渊明的神化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论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晚明一批学者对理学的批判、重视小学研究、强调博学博证、提出初步的考据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阐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并对清人为何不视晚明考据学为起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清代苏诗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清人崔述《读风偶识》一书“因疑而求是”的重要特征。崔述之所以能在清代考据大家林立之中独树一帜,主要得力于他的读书治学十分重视文本,因而才能够做到:一、不拘一时之说,独树一己之见。二、以诗言诗,以文求义。三、以史考实,疑伪详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抛开功名利禄而纯粹致力于学术,有一种严谨存诚、科学求实的态度。这便是他在清代诗经研究及考史中能有独到之见并颇具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种治学动机及精神,实在是当今学术界也应该着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整理和总结时期,一反宋明以来理学空疏的流弊,乾嘉学者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崇尚朴实的汉学。伴随汉学的兴盛,考据之风大行其道。尽管袁枚是乾嘉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然而身处这种学术空气中的他也很难与考据学彻底划清界线。看似游戏之笔的《子不语·神仙不解考据》,也可视为袁枚的考据札记。正是由于他并非以考据名家,使他对考据的评论更具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袁枚能够不囿于门户之见,较为公允地评价汉学、宋学的优劣短长,并能够吸收汉学、宋学各自的长处并融汇贯通,因此取得了超出同时代学者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清代考据学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被中国现代各派史家从不同层面予以继承和发展。侯外庐既“谨守考证辨伪”,又对清代考据作了历史和辩证的分析评判。侯外庐将考证辨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相统一,赋予其诸多新内涵,使之成为他史学方法论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既与新考据派对清代考据的现代发展不同,又与文化保守主义史家的清代考据论相异,亦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的清代考据观有别。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为传统考据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实证与义理、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中国史学大传统。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术以经典考据学为其代表,顾炎武可称考据精审的第一位典范人物。他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来。他的学说上矫宋明理学之流弊,下开清人朴学之先声,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顾炎武的生平与学行、“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的提出及其意义、通经致用的治经宗旨作一较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书家对篆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石如当属最具探索性的一位。邓氏以清代金石考据的兴起为契机,以广取博收三代秦汉金石菁华为基础,对传统篆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书写方法,拓宽了篆书的审美空间,开启了清代篆书的新格局。邓氏对传统篆书的变革与成功超越.对后世的书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考据之学占领清代学术全盛时期全学界,清代考据学者地域性集中之程度,主要是因家学传统、师授的渊源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都邑赋受有清一代勃兴的地理学与考据风气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清代赋家往往身兼二任,既长于辞赋创作,同时又是学养深厚的学者,尤精于地理学研究;其次,清代都邑赋创作的繁盛与当时的地理学研究在时空两个维度都呈现出了绝非偶然的重合现象;第三,谙习于考据学风的清代赋家创造性地改造了传统的赋注形式,使都邑赋这一赋体题材在保存地域风俗文化资料上的功用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清人笔记的很少,从整体上研究清人笔记的更少,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清人笔记的就更加绝无仅有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舜徽先生的近作《清人笔记条辨》可以说是研究清人笔记的开山之作。清人笔记,是清代文人和学者的私人著述,主要内容有读书笔记、生活日记、掌故旧闻等,是研究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的重要史料,开拓这片处女地,对于清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清人笔记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前辈学者一般认为,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其历史考据。其实,顾氏以六经皆史、以经证史的历史观而奠定了乾嘉考据之学的思想基础和治学方法,并在考史辨妄、以信作史中寓引古筹今之历史哲学,从而对清代经世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研究顾炎武的历史哲学是重新理解整个清代思想史的一个关节点。  相似文献   

15.
清代考据实学与金正喜的实学思想朱七星清代考据实学的求是学风,对于19世纪初朝鲜实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翁方纲、阮元等人的考据实学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实学家金正喜在经学与金石书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终于使他成为朝鲜金石书法之大师。一、金正喜的生平及其对清初考...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考据学派学术宗旨的认识关系到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从清初的顾炎武、阎若璩等 ,中期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到晚清的俞樾等无不以由小学以通经明道作为他们的学术宗旨。这一宗旨是考据学区别于宋学的最显著的标志 ,它说明考据学家们不是为考据而考据 ,对批判程朱理学、促进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就清代考据学的成因、勃兴、方法及著名学者考据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对清代考据学研究方法作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韵编订的兴起源于清人复兴词学的诉求。清人复兴词学,首先着眼于词谱的编订,词韵编订不过是其附庸。随着词学研究的深入,词韵 编订的地位才日渐重要。到了清代中晚期,词韵编订达到鼎盛,成为清代词学研究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就清代考据学的成因、勃兴、方法及著名学者考据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对清代考据学研究方法作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姚鼐论诗,反对唐宋诗之争,明确主张“镕铸唐宋”,吸取二者之长以补二者之短,形成新的风貌。故此,在学诗方法上,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融合;在表现内容上,将唐诗重性情与宋诗重学问融合;在美学趣味上,将唐诗的蕴藉与宋诗的高奇融合;在诗风取向上,将唐诗的宏阔与宋诗的幽深融合。姚鼐以宗宋诗风弥补宗唐诗风的空虚、平熟及肤薄,又以宗唐诗风挽救宗宋诗风的险怪、枯寂与浅直,由此而臻于“完美”。“镕铸唐宋”成为清代一种比较通行的诗学追求,昭示着清人力图构建本朝诗风的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