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指艺术经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的解体而走向终结,于是在艺术中无法实现的"理念"转移到宗教与哲学领域。艺术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内终结了,而在历史上继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终结论"是有效的。在黑格尔整体框架之外,"艺术终结论"的局限凸显,并遭遇了零碎化的现代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中国的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际地位(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其内部和整体都构成了语言表达精准、思想内涵丰富、传播使用广泛的命题。在“没变再(新)解论”看来,只有既赋予“没有变”新解释,又认清细微“变化”新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这一用中国现实制度管长远的论断。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文献来全方位考察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历史,根据时代条件、中国实际、认识发展,对其具体内涵加以宽领域诠释,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才能多层次地剖析三个“没有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传神论的提出、山水画论的初步确立和"六法"论的形成三个阶段。顾恺之是传神论的创立者,从一定意义上,也可被视为中国美术理论的引领者。传神论对中国绘画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谢赫"六法"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六法"是谢赫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基本标准,是中国传统绘画品评的重要准则。顾恺之绘画理论的论点几乎囊括了"六法"论的全部内容,如若没有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为基础,就很难有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基本是在顾恺之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论证这一观点,为的是廓清中国绘画理论发展过程中传承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阶段论",并分析了这三个阶段逐次推进的内在逻辑顺序,其变革的主线实质上是从一般要素解放到人的解放,从放权让利到权利重构与再造,从有限公正到全面公正.由此提出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完善成熟;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制度、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等方面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逻辑脉络赓续发展;从实践逻辑看,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现代化实践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王国维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古代逻辑并未意识形态化;中国古代逻辑并非根本没有研究推理形式;普通思维发展成熟乃是产生逻辑学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应彻底摒弃"据西释中"论.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就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新特点,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包括感应论和变通论两部分。感应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人们对同类相感、异类相感、显感、潜感等进行了探讨,并把感应的机制分为气类感应和存在感应。变通论是感应论的进一步深化。变是过程,通是结果。通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呈现出来的。通具有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三层意义。感通论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与源出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中国在非投资的研究呈现为西方中心主义、以中国为中心、全球体系三类视角的叙事格局,而有关非洲本土历史的视角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坦桑尼亚一家中资企业及所在剑麻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运作逻辑中受到的当地剑麻发展历史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嵌入东道国当地历史的过程,中国资本延续了坦桑尼亚剑麻产业百年来形成的基本范式,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劳动力短缺的应对和资本的积累方式三个维度。虽然中国资本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没有结构性改变,因为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基本范式的背后是始于殖民时期并一直持续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中心—外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不同,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气是中国哲学史主干范畴之一,气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在中国古典气论哲学史上,张载是气一元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气为本体的哲学逻辑结构,"太虚即气"、"气兼有无"、"气则有异"和"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已趋至内涵的丰富性、逻辑的思辩性阶段.与以董仲舒、王充和纬书为代表的两汉元气论相比,张载气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弥补了古典气论哲学形而上不发达的缺陷.独具特色的关学气论的问世,标志中国古典气论达到了顶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客观世界和活动中"三者同时存在"与变发论,首次提出了新"三产"划分的客观依据和"两型"社会的"三足鼎立"网络结构模型。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三个特点和全面思维的三个范式,即同时思维、反馈圆环思维和承创思维。指出要运用全面思维,转变传统观念,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着的"先后论"、"前因后果论"和"唯一论",为人类拓展"科学发展"新纪元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没有进入演绎系统的阶段,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应用变元并发展出变元的概念。中国古代数学未能走出实用的领域,没有演绎系统化,因而未能走向理论的深度,原因类同。很难想像,在缺乏变元的情况下,数学会有当今的成就,逻辑学也不可能成为一门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超越文化视角把国民性看作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遵循此观点,文章考证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国民性演变的三个阶段,即"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由此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国民性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逐渐从消沉茫然变得团结奋进,然后跌入盲目崇拜和无政府主义泛滥泥潭,然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领下,国民精神重新走向积极进取,最终由单一走向多元且日益功利虚无的行进路线。文章提出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国民性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并逻辑地预见了中国国民性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她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在经济模式、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三个方面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着眼于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 ,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动力论的新思想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经历了"同化论"、"文化拼盘"、"跨文化交流"三个阶段;与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比较教育学,应以多元文化的研究视角,对教育进行跨文化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教育学研究应增进对多元文化理解,尊重异文化之个性,关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存的教育问题,以促进本国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要从整体把握上区分"年轮"与阶段;《论十大关系》是开创篇和历史起点、逻辑起点;从《论十大关系》到中共十二大是起始阶段,到十四大是理论基本内容体系化阶段,到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基本内容体系整体与时俱进的深化阶段,到十七大是理论体系成熟并确立的阶段,十七大后是完善充实阶段,将来是创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质,社会工作理论试图将专业理论建构与干预方法的实践性结合起来。研究从实践逻辑出发,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做出另一种阐释,认为其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实践取向三个逻辑转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张力,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国际视角。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与文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研究尝试以互构为切入点,从文化、制度和实践激活三个角度构筑一个能动的、生态的本土化交互策略,挖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实践智慧,提出了一个以全球思维和本土行动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关系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发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确立于苏联,发展于中国,出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这个新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历史研究,第二步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中抽象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