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知道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着金融部门管理理念发展的最新阶段。那么 ,金融行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金融文化的建设中 ,把准抓住其先进性 ,进而把行业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呢 ?笔者认为 ,从金融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上看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金融文化建设要突出信用性特征笔者认为 ,现代社会特别是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最近举行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笔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甄别、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在当前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下,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借鉴外来文化,进而通过这种文化价值甄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校园文学》主编黄世衡同志说:“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一翼.”我们认为“校园文学”这一概念所界定的范围是(一)所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包括学生、作家和一切社会人士.(二)学生所写的一切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校园内外.本文所论主要取第二种界定.凡在班刊、校刊、和文学社团的一切刊物上所载文学作品,都活跃了校园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自然都应归入“校园文学”了.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同志说:“所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随我国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出现而出现的,迄今,全国各地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是百花争艳,如火如荼,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尽管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探索阶段,但在校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海南电视台曾在九五,九六年两次以“琼州大学校园文化有声有色”做过专门报道,短短几年,学校里成立了文学协会,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学会,歌舞团等各种社团.这些社团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何呢?限于专业和篇幅,本文仅通过“校园文学”这一特定角度来透视我校校园文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我们时代的属命。”①确实,正是以人类理性觉醒相贯穿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从文化精神上启动了西方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对于所谓“后发展”国家来说,“理性化”无疑是求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前提和价值目标。然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对西方“理性王国”的不完满性有着自觉批判意识的中国,应该通过何种理性化之路而达于现代化目标呢?对此,韦伯将理性二分为“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观点,给我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一韦伯在研究人类行动的文化意义时,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传统的行动、情感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的先秦儒学研究 ,只不过是中国 2 0 0 0多年漫长学术史中短暂的一个片段。然而 ,就是这短短的一百年 ,却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先秦儒家由盛而衰、荣辱交替的历史。当今世界性的儒学热既为先秦儒学研究创造了机遇 ,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挑战。1  滥觞于先秦孔、孟、荀之儒家学派 ,我们若将其称作原始儒家或与其它诸子并行的“子学时代” ,那么 ,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 (道学 ) ,再到清代朴学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儒学历程视为“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的最后一批大师却成了本篇近百年先秦儒学研究的先驱人物。无疑 ,…  相似文献   

7.
五四启蒙运动一直受到各种误解和非议,有人指责它面对时代的复杂问题而选择了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有人指责它"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但是,新文化运动不是一场社会变革的舆论前奏,而是一场大变革之后的文化补课。所以,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文化问题,而不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致力于思想文化的变革而不致力于政治革命,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思想文化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政治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从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入手,以批判传统和改造国民性为手段,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推进人的独立与解放,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近几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一种新的批评:文化决定论。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陈独秀还是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新青年》集团的主要成员都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他们重视思想文化的变革,但并不忽视制度建设。他们的思想文化变革正是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的概念并不生疏,然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虽然提出多年,但笔者认为没有被完全理解,自然就谈不上有力的落实了。作为基层企业中的职工,正确深刻地领会这一论断,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生产建设和科技工作。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让我们看一下人类的历史,完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变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史学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实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过去人们认为信息就是信号和消息,这个定义在信息不发展的时期是可以的。但是在信息产业出现的时代,这种认识就有局限性了。现在,用科学的语言来讲,信息就是“由数据、信号等构成的消息中所载有的内容。”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因此,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管理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贸易信息”、“致富信息”、“金融信息”等等。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因为在信息中有知识,知识中又包含着很多信息,它说明人们求知的风气,求创新,求发展的进取精神已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 现代社会中,人们处在信息的包围中,信息无处不在。人们主要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而获得大量信息。例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  相似文献   

10.
历史科学研究的现状如何?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这是目前广大史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科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至少有如下六个方面是不相适应的。一、指导思想不适应。历史研究为谁服务?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建国初期,曾提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现实阶级斗争服务的口号,这对改变当时历史研究方向、扭转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强调历史科学的党性、阶级性无疑是有益的。但这一口号后来被教条主义的鼓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变成了推行极左思潮实用主义的工具,最后,终于衍变、孵化出了四人帮“影射史学”这一怪物。三中全会以后,历史科学领  相似文献   

11.
佘俊臣 《社会科学》2001,(12):73-75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正是这一判断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对文化作广义的超历史的解读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文化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思路。现代化本身到底有没有含义 ?这是我们切入问题时首先碰到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 ,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是现代 ,又怎么能使其现代化呢 ?现代语言分析哲学认为 ,任何语词脱离了具体的语句或语境就毫无意义。语词只有在句中才能获得生命。故对“现代化”也应被放到特定的语境中 ,用比较…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是拉丁文明时代“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其鲜明的特质为后世中外学术界所瞩目 ,总结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无疑对于我们吸纳、借鉴域外优秀文化 ,建设先进文化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敌视”、“拒斥”和“消解”,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是否有理由说:“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是辩证法的时代呢?也即是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能否取代形而上学呢?对这一问题,恐怕很难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辩证法”不但没能取代形而上学,反而自身处于危机之中,到了亟待被拯救的地步犤1犦。何以至此?这恐怕既与辩证法本身有关,更与人们对辩证法本性的理解有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辩证法自古希腊产生以来,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块块经济”的形成,各地区之间以争夺原材料为特征的各种“资源大战”频频出现,究竟根源何在?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观念”、“地方经济行为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地方经济利益有关,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即地区产业同构化。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停留在调整地方利益是无济于事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高度化。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以及“八五”计划的一个重要课题,逐步实现产业高度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卡西维茨教授(Jan Lukasiewicz,1878—1956),波兰著名逻辑学家,毕生从事古希腊逻辑、命题逻辑和模态逻辑的研究,他的关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中.目前,人们面对形式逻辑的困境,普遍认为形式逻辑要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但是,形式逻辑如何改革,如何实现现代化,回答就众说纷坛了.笔者认为.这是个方向性的向题,根本在于如何界定形式逻辑研究对象,这是构筑具有现代气息的形式逻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读了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笔者发现,卢氏关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一 什么是形式逻辑?换言之,什么是形式逻辑研究对象?卢卡西维茨引用了两段话表达了一个传统的看法.其中一段话是从凯因斯的著名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中引来的:“通常说逻辑是形式的,这是仅就思想形式而言,亦即就我们思维的方式而言,而不管我们思维的各种特殊对象.”这段话界定了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特征,直到今天,也没有谁提出质疑.然而,卢卡西维茨在当时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思想形式”(与“思维形式”同义——笔者注)这个概念是费解的、不精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来自“思想规律”这个错误的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17.
对"法学中国化"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政治稳定是当政的政治家们治理国家时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然而,什么是政治稳定,它包容哪些内涵?对此,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把政治稳定看成是“社会停滞不前”,“国家闭关自守”,政治上“万马齐暗”是完全不正确的;政治稳定是社会有序发展和变革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在东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王国维被认为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来建立其超功利的纯艺术理论的。然而,这就使我们不禁疑问:难道中国没有纯艺术精神的传统吗?王国维在接受康德、叔本华、席勒思想的同时,有没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浸染?如果有,这种纯艺术精神的根又在哪里?港台学者徐复观教授认为:“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徐教授把中国纯艺术精神与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极有眼力的。中国纯艺术精神不同于西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反映时代要求,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容,必须以企业的内部环境为依据,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