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蜡祭仪式与西方民俗观念中的杀死谷神的仪式是相通的 ,蜡祭的目的是“息老物” ,其实就是杀死衰老的谷神。蜡祭中的禽兽形象就是谷物之神的象征 ,腊八粥具有着西方的圣餐意味。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最重大的祭祀就是蜡祭和神稷 ,春社是庆祝植物神的再生仪式 ,蜡祭是庆祝衰老的植物神死亡的仪式。社分春秋两祭 ,而秋社和年就是从蜡祭分化嬗变出来。  相似文献   

2.
二月二日是传统的龙头节,该节俗的文化心理,以及它与龙的关系,还没有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本文力图对二月二追本溯源,找到二月二的源头是龙崇拜观念,从中揭示龙的实质是母神强大生命力的象征,东北二月二啃龙头的节俗是圣餐仪式的遗存,从而重构远古先民庆祝女神再生的圣餐仪式,反观原始先民向生的无意识愿望。  相似文献   

3.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4.
祭月亮是武威地区中秋节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仪式。通过对祭月亮仪式前制作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以及祭月过程偷孙猴猴盘、剜月、泼散供品的详细描述,解读武威中秋节祭月亮仪式的象征意义,可分为实物象征、行为象征和颜色象征,同时,因民众信仰不同而象征意义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意象象征是在原始文化传统基础上创造的"有意味形式”,然而许多年来诗评家们却以现代文化观念去研究.错位文化观念的解读使<诗经>的本来意义被遮蔽了.把<诗经>还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始文化的联系中去解释,就会惊奇地发现,<诗经>的许多内容是远古圣婚仪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换锁"仪式是东北满族萨满家祭仪式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称为祭"佛多玛玛"或"柳枝娘娘","佛多玛玛"亦是此项仪式的主祭神灵。祭祀此神的夙愿是祈请保婴育婴之神"佛多玛玛"护佑子孙健康,世代繁衍,永不绝世。本文将田野考察所获素材与历史文献考索相结合,解构"换锁"仪式的文化意蕴及其音乐功能。  相似文献   

7.
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试图通过举行傩祭仪式解除生存的困厄(疾病、灾难)。傩坛法师借助神图、神偶、神席等设置一个神圣的空间,通过文疏、祭品及歌舞戏剧与神沟通,并发动神界兵将驱除邪魔与瘟疫。傩仪空间处处体现了宇宙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8.
贵州各地民间傩坛班常受人之请,举行各种傩祭仪式,于是坛班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最高神灵傩公傩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洪水--兄妹婚型"和"放牛娃供人头型",前一类型又常与伏羲女娲神话相交叉.仪式中常有各种傩戏剧目的表演.傩祭仪式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的原型是远古圣婚仪式的“二神转”;“二神转”是先民创造万事万物的神圣“范式”;“二神转”的神圣“范式”包含了对创造万事万物规律即“道”的认识和理解;“道”的形而上的概括依据了“二神转”的文化模式;“二神转”文化模式是“道”的原型;现代二人转中仍然留有“道”的集体无意识记忆。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儒家,荀子首先提出了"礼法"概念,开启了儒家礼的法典化进程。荀子释礼为法,将礼从内在心性引向外在法典,展现了儒家内部的礼法观变革;又以礼纳法,批判了法家以严酷刑律治国的思想,提出以礼为国家法典之主导的思想。荀子的礼法思想,以"重建"整个社会制度为归旨,故而为儒家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2.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族婚礼不仅以其礼仪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仪程的繁琐化与模式化 ,形成了神圣庄严的文化品格 ,而且载歌载舞的礼仪演示使土族婚礼具有了深厚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大同北部长城沿线村落中每逢旱季上演的祈雨仪式,是村落中最为普遍,也是影响最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规模在大多数时候超出了一个村落的范围,是在长城沿线城堡带动下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村落的集体行动。长城沿线城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在仪式中凸显出来。城堡在仪式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承担着组织者、规范者和主祭者的重任。城堡的权威也在祈雨仪式实施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祭祀礼是礼仪中最重要的制度。社稷礼仪制度的本质是古代农业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折射和统治者强化国土观念 ,是崇本重农观念的仪式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村寨中供奉的主要神祇和相关仪式及其内涵、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一生的整合之作 ,蕴含着丰富的基督教思想。从剧中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中的宗教仪式三个要素出发 ,对《暴风雨》进行解读 ,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深层隐喻系统。这部戏剧事实上是当时英国社会中宗教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礼仪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精粹。本文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中华民族礼仪的各种基本属性和外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礼仪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礼仪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是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的。东方国家的礼仪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运用。礼仪是东西方伦理的融合之处,东西方礼仪中蕴含着共同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婚姻是基于情感、责任、道德之上进行男女择配的制度性安排,是一种社会规范在制度上的体现。而婚外情(ultra—marriage love)违背婚姻制度,对婚姻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婚外情的主要矛盾是情感与婚姻制度矛盾,对此世界各国试图通过立法来解决婚姻纠纷,然而情与法的冲突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苗族的传统上却成功地解决了婚姻与情感的问题,通过射背牌使有情人各安其份,回归现实的婚姻家庭。这是苗族对婚外情的智慧处置,比起制度性惩罚来得高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