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国可亡,而史不可灭"是"史学救国"学术理想的基础;"对历史文化,爱护之若生命"促使文化守成思想的形成;"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自然确立了他史料考证与关注现实并重的史学方法。另外,从总体上看,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思想当然也有其历史贡献及缺憾。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梁启超对史学比较方法的内涵与功用进行了阐述,促进了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他还在中国史和外国史等领域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其比较研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邵廷采史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邵廷采的生平、学术渊源和史学著作逐一作了介绍,其次对邵氏的史学思想作了详尽的分析,最后评估了他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指出:邵氏的史学思想虽夹杂着不少陈旧、落后的观点,但进步的成份是其他思想的主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继李大钊之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开创之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一是善于开风气。首先表现于他以唯物史观为钥匙,打开历史科学的殿门,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是他的不断追求、只问攀登莫问高的学术创新精神。他的许多研究引领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二是他重史料,尊重考据学。这一特点反映了时下学者动辄以"史观派"称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三是他具有"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的历史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尽管没有史学批评的自觉意识 ,但他在滔滔雄辩中运用了大量史例作为论据 ,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历史研究及历史鉴戒发表看法 ,并对辩说及学术批评的一般原理作了初步的但颇有价值的探讨 ,诸如辩说的规范标准、验证标准、不同风格总结、基本名词概念等 ,对史学批评有间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晚年专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编创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此外还编纂了大量宋明历史文献,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663年(清康熙二年),他写了一本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揭露了明朝政府的种种弊端,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君权”,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史学思想。在其它一些史论著作里,也时常发表他个人对历史的看法。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勃兴,都对他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使他的史学思想具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就此点略作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晋代的政治环境既与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及其地位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这一时期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政治地位决定晋代史家的历史认识,政治环境决定晋代史家思考历史的立场与角度,政治得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只有将晋代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其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0.
米留科夫首先是一位历史学家,其次是自由主义思想家,然后才是政治活动家。他一身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俄国史学思想主要流派》和《俄国文化史纲》等。米留科夫不仅史学方法远远超出他同时代的俄国历史学家,就其史学成就而言,也大大地超越了其前辈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完全可以与同期的大不列颠和欧洲大陆的类似作品相媲美。他为俄罗斯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在俄罗斯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章太炎《书》中的学术史评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析 ,试图寻绎出章氏论学的宗旨和其中蕴涵的社会政治内容。文章认为 ,章氏论学注重学术对于社会历史的实际意义 ,具有视野开阔 ,勇猛斩截的特色。他的许多意见都与当时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尊清保皇与排满革命之间的激烈论战有关 ,具有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但过于浓重的门户之见和时代政治因素有时也不免影响到其学术史评论的客观公正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刘会军教授的访谈内容,刘会军教授专攻中国现代史,尤其擅长中国现代政治史、选举制度史。刘教授首先谈到了其学术研究的师承源流,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提出和学术理路。刘教授还就现代选举制度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介,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对继续进行这一研究做出了展望。同时,刘教授还对青年学子如何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在冷战期间的重要身份是“文化冷战斗士”。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反共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共识的塑造和同新“左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的论战上。这种政治活动分子的身份及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施莱辛格史学的客观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以英国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居主流地位。他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将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视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大大向前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概念史、修辞学三者通恰相融,不仅推进了"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而且最终由此成为一位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6.
回首来路,也有风雨也有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叙述1930年代出生的一代学人的思想跋涉历程,分析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局限,由此说明学术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同时记录自己的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演变,从自身的文学史实践中总结史学的特征,提出"实史"、"编史"、"历史三态"等概念和对待认识成果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17.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跳出传统古典园林史的研究思路,结合当代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动向,从史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反思。笔者发现在史学地理观方面,存在以中国文化圈为单位的地域史观进行园林史研究的必要性;在园林史的结构方面,存在明代之前文献的丰富与实例的缺乏之间的反差;在史学客观性方面,存在民族主义对园林研究的影响;在古人对园林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学院式认知视角的另类园林认知。  相似文献   

18.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先驱式的政治和学术名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的前半生积极活跃于学术与政治中,后半生却默默无闻,被历史所淡忘.文章梳理与考察了当前国内外对张申府思想研究的现状,提出梳理和阐释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的研习、宣传与传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研究其提出的"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的"三流合一"中国化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与英国约克大学M.阿莫诺教授就如何研究中世纪英国宪政史进行了学术对话,在不少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应当肯定斯塔布斯及其“牛津学派”的杰出学术贡献,但也须克服其“宪政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要重视依据“政治社会”这一新概念,来深化对政治群体与政治冲突的研究;“王在法下”的确是当时流行的政治观念,但国王是否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则是由王权与王国政治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所谓的“兰加斯特宪政主义”并不存在;在这一研究领域,新历史主义、中西历史比较等新方法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