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毛泽东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国民性改造意识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一贯的立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反旧道德思想有继承关系,而武训、梁漱溟等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儒学传统有着继承关系.毛泽东晚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人心改造问题上"名同实异"两个部分的矛盾.我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们对于毛泽东遗产的保存和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尤其是对"晚年的毛泽东"——他被官方定性为"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西方,我们记得毛的思想对冷战时期左派和1968年这一代人令人激动的冲击,但是我们很少理解其对1970年代以来文化政治格局的影响.70年代以来西方左右翼之间的文化斗争(Cultural Wars)开展得轰轰烈烈,有着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运动和事件.通过考察历史的案例,尝试描绘毛泽东对教育改革、文化和小区的社会运动以及立法变迁的潜在影响.毛的教诲,如自我批评、青年造反、提高觉悟,在西方有着比中国更长久且深远的发展.目前仍在进行的一系列左派辩论,诸如提倡文化正义还是社会正义更为优先的问题.其实亦带有毛泽东思想的色彩.毛泽东思想的输出,无论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在文化战争中,对于我们如何全面理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变化有着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关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差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3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关于毛泽东一生功过的评价、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关于“文化大革命”和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着重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作了回答,堪称中国共产党全面科学正确评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新推进。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的决策问题,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的过程。毛泽东认为在政治领域阶级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在中共党内出现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走资派,出了修正主义;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单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黑暗面"问题。为此,他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犯了严重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决策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其方案的规划违背了决策时应遵循的信息真实、现实可行、民主参与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胡乔木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对毛泽东有近距离的观察。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表现,探讨了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并就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同时,胡乔木也强调,要正确看待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要从大局着眼,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做出评价。胡乔木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和反思是全面而又深入的,显示出锐利的思想锋芒,对于正确开展晚年毛泽东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向外国学习,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献《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在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纲领性文献《论十大关系》中,他又一再强调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说:“我们堤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到了毛泽东晚年,尽管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左”的方针占了主导地位,但他仍没有放弃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在1971年接见美国作家斯诺时,毛泽东还讲到,“中国应该学美国把责任和财富分散到五十个州的那种发展办法。中央政府不能什么事都干。中国必须依靠地区和地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大都避开其实践的错误及产生的后果,即使论及也是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为尊者讳的痕迹,其宣传效应也易使干部群众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中的正确与错误成分难以区分,甚至对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产生某种程度的怀恋,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都没有错误。本文全面、冷静、客观地对毛泽东晚年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历史分析,并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失误中总结出教训。无疑,这个教训,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文化革命是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注重的理论问题,是评价毛泽东晚期功过的焦点,也是社会长久关注的带有现实性和普遍性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等人曾经提出过文化革命的理论。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概念则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又有系统的论述。文化革命理论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宏大愿望,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革命概念应该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区分开来,不应因为有“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而讳言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1.
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与成因李青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的实践,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认识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关系到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认识和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当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方式的选择。因此,深入探讨晚年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13册),便不难发现,从1966年5月到1976年9月,毛泽东的文革心路大体经历发动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和捍卫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前后长达10多年,毛泽东最终不仅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达到“天下大治”,反而以捍卫文化大革命走到生命终点.究其根源,是毛泽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所致.  相似文献   

13.
田居俭 《中华魂》2008,(10):16-19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名存实亡,一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怎样评价发动和领导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怎样评价从遵义会议开始就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毛泽东思想?这是关系中国当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无法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步调,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的认识偏差、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偏差、对第三世界的力量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偏差、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它们的国情认识匮乏和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导致“两条线”外交战略形成的四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晚年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是与其晚年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哲学原因具体表现在:在思想路线上,背离了自己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认识论原则,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群众路线问题上,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作法,最终陷入了三大误区;在矛盾学说理论上,与实践相脱离,特别是在矛盾分析方法问题上陷入了主观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早年的新村主义理想与晚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并且在这种理想社会的内容设计上有许多重合之处。同时,两者的历史命运相同,都归于失败。可以看出,新村主义理想对毛泽东晚年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革命是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注重的理论问题,是评价毛泽东晚期功过的焦点,也是社会长久关注的带有现实性和普遍性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等人曾经提出过文化革命的理论。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概念则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又有系统的论述。文化革命理论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宏大愿望,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革命概念应该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区分开来,不应因为有“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而讳言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理想世界的构想,源于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和中国自古以来关于"大同世界"的各种设想,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并非完全准确的预测.由于受历史和认识的局限,这种构想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的客观实际,因而最终陷入空想之中,但毛泽东却对理想社会的实现充满信心,并付诸实践,结果一再受挫.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不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最终酿成了十年内乱.  相似文献   

19.
三面红旗——毛泽东晚年问题的症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提出三面红旗,本意是要搞经济建设的,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酿成了惨重的灾难。三面红旗的实践过程及其严重后果,在党的领导层中产生了认识的分歧和对立。毛泽东把三面红旗看成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造,是容不得怀疑和批评的。三面红旗本身虽然不是阶级斗争,但却孕育了党内严重的斗争,亦即毛泽东心目中的党内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是斗争的最高峰和总汇演。三面红旗是毛泽东晚年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因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认识与实践上出现了偏差,而邓小平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推动了中国实践由"革命语境"到"建设语境"的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