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从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视角,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从机构与制度两个方面来构建的,旨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水平的志愿工作机制.该机制有良好的运行程式,行之有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政府、中小学、高校及其大学生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面向全国推广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学生骨干是学生当中的积极分子,是高校“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针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高校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活动的指导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可通过建立工作小组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创新帮扶内容,多角度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加强联络,建立帮扶常态机制,扩大宣传,在高校形成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从而使留守儿童帮扶和学生骨干培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了解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在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的同时,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现实优势以及实际作用,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4.
对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构建中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视角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做法.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及政策要与目标群体的现实和战略性需求相吻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应该纳入社会性别需求和儿童权利思想,以儿童需求和儿童权利为本,构建能够有效回应和满足需求并尊重权利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机制.从社会性别、儿童自身需求和权利视角切入研究,可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其机制的理论构建和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当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数量规模、针对留守儿童的多学科研究以及问题的现实性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大学生自身社会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整体状况较好,但还存在对志愿服务认识不明确、队伍建设不稳定、志愿时数认定公正性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为促进高校青年志愿工作的发展,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进一步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和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因此,矫正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应当从监护人、学校、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以“00后”一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媒介接触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数据,构建社会化和媒介接触相关指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网络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一步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媒介有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水平。网络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理解能力、健康状况、生活自理和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而对于留守儿童的智力和待人接物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学习和社交偏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娱乐偏好并不能显著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水平。社会信任在网络媒介接触过程中呈现部分中介效应,对留守儿童社会化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针对陕西省宁强县各乡镇幼儿园900名留守幼儿自主意识状况进行分析,采取随机抽样和个别访谈方式进行调查,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乡镇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社会关注。对此提出了从确立家园合作的育人目标,完善学前教育的内容体系,实施有效的幼儿德育措施,改善监护人和幼儿的关系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家庭为中心,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角度看,乡村教育治理的核心在于规范乡村教育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制度与程序。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对于丰富乡村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执行模式、发挥第三方评价和监督乡村教育质量的作用、挖掘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蕴含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乡村教育治理中的典型问题。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治理为实例,分析当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社会力量对乡村教育治理的精准支持;厘清政府与社会在乡村教育治理中的责任;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服务的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更显出其独特的地理状况和社会特点。本文以舟山海岛为例,就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关注和解决浙江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介绍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诸多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等都不容乐观。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转型期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留守妇女面临的生存、精神、社会、创业、政治等现实困境是她们发展过程的障碍.可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对策和路径突破留守妇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南安仁、澧县、安平27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对湖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并结合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之间差异显著;2)相比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对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3)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留守时间和个人因素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有显著影响。主要建议:家庭应创造支持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应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政府应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上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9.
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之产生并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情感支持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也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依据,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带来的可能影响,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并试着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