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他深刻地体会到主流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势压力,于是在他的创作中,主动地亲近了那些被"他者"化、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地域的选择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成功地实现了为被"他者"化的文明立言的目标,使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文明重新被发掘。可以说,张承志成就了被"他者"化中的文明,同时"他者"化的文明也成就了张承志。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4.
从横截面上看,由于香港都市文学的叙事策略建立在香港长期的殖民地语境之上,因此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都呈现出一种共性,即借作为本体的乡土对作为"他者"的殖民文化进行批判;借作为本体的传统对作为"他者"的消费文化进行批判。然而,随着香港城市本身融合的异域特质和外来文化特性的日益浓厚,"他者"的所指在文本中被悄然置换了:乡土和传统已然被外化为都市香港的"他者";而在多个层面上都背离了内地乡土和中国传统的香港本身,也已成为一座"他者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嵌入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变迁之间构成了深层的交互关系。以武汉市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昙华林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遗产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基于作为“我者”的居民、经营者与作为“他者”的访问、观光、游学等活动人群的视角,深层次地探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现状与困境。研究表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面临开发及宣传力度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相关部分监管不力、建筑和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当今城市生活等困境;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对地方文化认同有激活效应;通过提高协同发展能力,满足“他者”的认知需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我者”的生活需求;巩固文化核心地位,统筹“我者”“他者”利益,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意指以"他者"视角看世界,具有虚拟和简化世界的特性。其教育发生的逻辑是以"他者"身份"入戏"、通过"神入"他者世界获取他者眼光、进而通过反观达成认识世界、他者和自我的教育目的。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转客位学习为主客互动、从文本学习增情境体悟、变孤独探索为共生共长、由客观评价到"他眼"反思,但也面临情感泛滥、角色混乱和相对主义的重大挑战。教育戏剧应将"教育性"作为首要特性,引入戏剧生成的"第三个我"来超越我在"他"和"我"之间的游离困境,并帮助学生在把控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将戏中之理与生活之道融合起来,通过"他者"眼光实现个体的成长和丰满。  相似文献   

9.
电影片名中的文化“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近年来《鬼吹灯》系列小说广受大众追捧。 《鬼吹灯》系列小说中存在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是这一小说之所以受到青睐 的重要原因。 “他者历史”创作及叙述主体的“他者性”与“他者历史”本身的经验性、碎片化是这一书写方式的重要特点。对“他 者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他者历史”之所以成为《鬼吹灯》系列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探究“他者历史”所具有的深层次 研究价值,全方位地认识“他者历史”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为“他者历史”书写方式在以后创作中的运用提供借鉴,为“他者历 史”书写方式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正确导向,为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类型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引起主流文学 界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的他者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的他者化现象在媒介中主要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边缘化,即体现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都市/乡村文化等符号歧视;一是制度化,收编富有意识形态潜能的民间文化,使其进行"跨域"意指作用,并最终被制度化。因此,厘清传统文化符号的本体论思维和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性实践的方法论路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去"他者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他者哲学作为现象学的重要议题,探讨自我应当如何对待他者,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现象学和儒家心学共同关注的良知视域,他者具有三重面孔:欲望的他者、差异的他者、可能的他者。现代行政管理对待他者的科学化、层级化、制度化的管制模式,对他者构成严重的同化、压制乃至消灭。后现代公共行政对待他者的契约式、民主式、伦理式的对话模式,为他者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自由和发展空间。但是,后现代公共行政并未将自我和他者的对话安放在天生的良知本性基础上,具有显著的不彻底性,容易使后现代公共行政在过度的主观主义、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中走向分崩离析。因此,基于儒家心性现象学视角,建立基于良知的对话模式,是化解后现代公共行政对待他者的话语困境的一种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3.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电影《沙漠女王》反映了一战期间一位女性凭借对沙漠的热爱和自我胆识,成就了一段沙漠壮举的故事。追溯其一生,处处都彰显着对"他者"的反叛和对女权的维护。该电影还原真实的历史,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东方被预设为与之对立的“他者”,被动地参与西方塑造自我和认证自我的过程,并成为后者建构其主体性所需的“镜像”。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撰成长篇小说《扶桑》,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却对以上的模式进行了种族和性别上的双重颠覆。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点,对以上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7.
谢剑南 《东方论坛》2011,(2):122-127
他者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实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持续造就了观念、共有知识和制度,造就了组织和机构,造就了阶级、政权、国家和政党,也造就了一切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者的存在是国际关系理论暗含的核心前提,国际关系学引入他者主义理论是重要的,但却仍然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产生、繁荣,是在西方文明这个"他者"的介入下,作家借用了"他者的眼光"来观照自身的乡土文化并诉诸文字的结果。乡土小说中普遍的"反叛与眷恋"的二重主题,反映出文化变迁中主体的矛盾冲突与调适过程。"他者眼光"实际上是一种借鉴异质文化以批判、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启蒙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