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鹰 《青海社会科学》2008,42(1):189-193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社会,从和谐美学看,美育在达到和谐的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代美育的大众化、科技化、生活化、个性化四大特征,旨在探索如何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其鉴赏力,培养其审美思维方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超越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精英美育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美育范式,涵盖了从古至今的一切社会文化精英所倡导的审美教育,它是一种有社会使命、有文化导向、有规范、有组织的审美教育。由于当代美育趋于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走向,在原有的精英美育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美育范式,即大众美育。大众美育是一种以现代大众传媒为主要依托的、由大众自发开展的自我教育的美育范式。两种美育范式虽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特点,但并非相互对立,可以通过相互沟通而达到共存共荣。如何加强两种美育范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当代美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提出的美育思想具有超前性,现在看来,它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预示了现代性本身的分化倾向,并在范式或原型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批判模式,即以审美来拯救现代性进程带来的人性分裂问题,开拓出审美现代性精神对启蒙现代性力量的批判视界;另一方面它对我国当代教育有着重大的现代意义:美育代说教。  相似文献   

4.
张伟 《河北学刊》2008,28(1):232-234
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建审美之维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人格和谐的目标: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美育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四者当是当代美育之基本内涵 ,四者应均衡发展。当代美育应走出只重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 ,忽视审美情味和审美精神培养的误区。同时 ,面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美育又不能只限于学校 ,美育的对象与范围不能只限于青少年学生。当由传统的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走向社会 ,面向全民 ,使美育成为当代社会公众素质教育之一部分 ,当服务于大众健康文化生活与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平章起  郭威 《学术论坛》2012,35(8):214-218
马尔库塞的"审美救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思想。而马克思同样重视审美的作用,并把在劳动实践中的审美教育提高到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入分析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审美教育思想,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美育可以缓解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感受,提高其在劳动之余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此外,美育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性格。  相似文献   

8.
贾静  宋薇 《江淮论坛》2007,(3):176-180
技术的统治和建立在技术文明基础上的平面文化是导致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而重建审美之维就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美育对于塑造和谐人格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其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其三是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审美文化应当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等途径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11.
殷曼楟 《南京社会科学》2023,(2):116-124+142
当代美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即美育服务社会。就此而言,美育要求超越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美育的社会参与,审美经验则在其中发挥着贯通作用。美育社会参与可视为重塑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建设社会交融关系的过程,而审美经验自身的性质也为此提供了条件。鉴于此,需要发挥审美经验高度感受性和情感化的优势,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参与个体社会知觉能力的形塑过程。以美育机构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式美育实践则有助于推动美育创造性地提供社会交融关系,在美育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情境判断力与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美育社会参与下的审美经验重塑路径需要重视功能性与过程性,在审美内容建设中注重个体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统一,而美育实践也需重视当地性、情境化、多元化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12.
卢骚的美育思想以培养完美人性为宗旨。他认为完美人性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然情感,这种自然情感要在自然社会中才能培养。席勒在培养完美、和谐人性问题上与卢骚相同,但他认为培养和谐的人性是返回自然的内心。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两者的思想,解答了完美、和谐人性培养的根本问题。同时,席勒与马克思的美育思想又是卢骚思想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能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 ;能够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提高人才的质量 ;能够培养开创型的现代化人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文化基因中的宗教因素的先天不足、科学和法制未能完全有效地解决人自身的精神寄托终极关怀、高科技文明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失衡等问题,"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家传统美育思想对于当代人格的完善或人性的圆成,仍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当然也不可忽视其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美育在和谐高校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之功能,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蕴涵丰富的审美追求。为了提升高校的育人功能,必须坚持以"审美"为基本标尺,通过多种路径拓展美育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策略实践。  相似文献   

16.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1,14(1):56-60
人文素质教育、美育、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彼此间既不涵盖,也不可相互替代.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根本意义上体现出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则必须强调应在一种和谐而有机的整合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 ,可谓魅力无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美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也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让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0.
潘雁飞 《兰州学刊》2005,(5):272-274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人离不开美育,审美情趣与审美想象的培养成功与否,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古典文艺教育中遵循美育规律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象便是最切实际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