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读图时代的绅商、大众读物与文学--解读《北洋画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报作为大众传媒介入公众生活始自晚清的《瀛寰画报》和《点石斋画报》。此后办画报虽成一时之风气 ,但并未真正风行起来。 1 92 6年 ,上海、天津先后出现了《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这两份画报的诞生 ,标志着大型综合性现代画报已然崛起 ,而且将改写画报的公众形象 ,使画报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此后许多画报应运而生 ,即证明了这一点。以天津为例 ,从《北洋画报》创刊的 1 92 6年 ,到其停刊的 1 93 7年这 1 1年中 ,至少出现过 1 7种画报 ① 。画报的繁荣 ,离不开读众的参与认可 ,其繁荣正表明读众对画报的青睐 ,对“图”的热望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2.
1928年6月,北伐基本完成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重心迅速转移到南方,平津地位一落千丈。在此背景下,《北洋画报》对"天津"的关注大大超过以往,表现出本土文化转型的趋势。《北洋画报》"时事传播"的重心也转向天津本埠新闻,出现了图像天津和想象天津的高潮,具体体现在"天津现况写真"、"专页刊"以及"市花"选举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鹿咏 《河南社会科学》2023,(11):108-115
作为《点石斋画报》“低调启蒙”的表现形式,器物叙事既是画报对“西学东渐”社会语境的视觉回应,更是其承载“现代性”启蒙的可能性路径。画报以“图-文”互文的表意格局强化了器物叙事的“事件性”出场,以民族图像符号的跨场域移植与虚拟场景的审美建构推动了西方叙事语境的中国在场,以中西绘画话语的时空并置来营造文化场域的对话机制。尽管这一修辞性的视觉建构更多出于彼时办刊的条件所限,但因地制宜的视觉改良却成就了画报表征“现代性”的独特形式,也使得考察画报视觉形式与潜在启蒙意指的关系更为可能,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点石斋画报》政治属性的理性认知,对当代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5.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天津创刊,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三大宗旨,以"最老""最大""最美"为自我定位,通过运用摄影复制技术使艺术不断趋近大众,同时与艺术团体、艺术展览一道完成了提倡艺术、实现其"最美"的目标,在那个时代艺术场域的美学启蒙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良友》画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行探究,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天津而言,自开埠之后,城市化便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至民国,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都市。在天津城市化过程中,报刊成为最直接记录、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一种载体。在报刊的城市书写中,可以窥探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为例,分析城市书写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8.
《时事画报》是广东最早的石印画报,为广东近代著名刊物.多年来,有关史志在介绍《时事画报》时通常讲:发起人为高卓廷,编辑者为潘达微、何剑士、高剑父、陈垣等人.  相似文献   

9.
从新发现的庚戌新军起义资料谈起黄大德一最近,笔者在《时事画报》上发现了一批关于庚戌新军起义的资料,对于研究是役颇有重要价值。新军起义始于己酉年大年三十,终于庚戌正月初四。时隔仅半个月,正月二十日出版的是年第一期《时事画报》,便刊载了12幅题为《新军变...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学术月刊》2023,(7):152-162+203
作为革命话语对大众传媒的征用与改造,《晋察冀画报》不仅代表着革命话语与群众路线对抗都市消费话语的成功实践,也创构了20世纪上半叶“解放”观念视觉表征的审美范式。无论是双语结构的“图—文”互文、主题与图像形式的对比性设计抑或象征民族精神的隐喻符号的呈现以及人物肖像特写的神话性建构,其修辞性的视觉表征架设了影像形式与政治鼓动之间的潜在关联,使得基于修辞的视角理解画报意指成为可能。而“摄影武器论”与“延安文艺讲话”则从语境层面铺垫了“解放”观念修辞表达的深层动因与内在逻辑。《晋察冀画报》的“解放”书写与其说是晚清至民国画报启蒙表征的基因使然,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权力话语进程中提升自身文化配置的内在诉求,其对视觉文艺观及大众文化观的接纳与改造不仅成就了《晋察冀画报》的价值定位,对当代中国的视觉文艺建设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性"一直是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内核,它既体现于器物美学层面,也体现于精神文化层面。在天津城市化进程中,有过这样一个娱乐空间——屋顶花园,它是人人知晓的露天娱乐场所,在民国中后期风靡整个津城。每当夏季到来,屋顶花园尤为津城市民追捧:"薰风已动,天气渐热,于是屋顶花园乃应运而起。……每当夕阳落山,游人如蚁,拥挤杂沓,真有举扇成幕,挥汗如雨之势。"(1930年6月14日《北洋画报》  相似文献   

12.
郭传芹 《中州学刊》2012,(2):152-155
《北洋官报》的创建及其成功运作与袁世凯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从筹备创建到编辑发行乃至运营效果,袁世凯都亲自过问,《北洋官报》产生的示范效应与其亲力推动不可分割。因此,在近代官报的改革和发展中,袁世凯发挥了正面的促进作用。然而袁世凯对新闻界保持着较强的敏锐性。一方面自办官报;另一方面又控制破坏新闻媒体,对其在不同时期或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待我们就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与环境关系等论述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终结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到过意识形态终结的问题。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曾经提到 ,除非支撑各种意识形态因素的物质利益仍然“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 ,否则 ,“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①。换言之 ,只要真实的意识存在 ,只要人们意识到其真正的利益及其制约性 ,意识形态 ,即对错误意识的详尽阐释便会消失 ,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废除统治阶级及其思想霸权对于民众的压抑。马克斯·韦伯也较早地涉及到了这一问题 ,他指出 ,近代以来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从强调“价值理性”到强调“工具理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921-1922年间,孙中山领导了一场旨在推翻北洋直系军阀、谋求国家共和统一的北伐军事行动。《申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的中文报刊之一,对北伐相当关注。一方面,《申报》报道了北伐的进程及遭遇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申报》评论文章中又显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北伐”立场。《申报》北伐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伐遭遇的舆论困境,从中亦可窥见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其作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16.
<正>从洋务新政到北洋新政的半个世纪中,天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洋务新政、北洋新政与天津城市史的研究,2013年11月8—9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历史教学》编辑部、《理论与现代化》编辑部等单  相似文献   

17.
超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隐性逻辑和内在旨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哲学层面批判了意识形态的唯心特性,以唯物史观的确立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学层面,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分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超越的思想。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从生产方式演进和主体依赖关系发展两个层面论证意识形态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标志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超越思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事关社会稳定,中央、省委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认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特别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今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高校人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会重要精神,把好关口、守好阵地,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代表的施蒂纳在其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表达了观念优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观念优先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阐述了实践优先的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历史观的划时代革命。  相似文献   

20.
荆振初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6):F0003-F0003,F0004
1944年出生于山东海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业画家。擅画花鸟动物。近年来于“黑虎苑”潜心研究画虎艺术,探索出工笔、意笔相结合的“丝被法”,作品追求激情雄浑。苍润博大,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言,中央电视台及黑龙江电视台曾有专题报道,作品及文章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界》、《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黑龙江画报》、《收藏》等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