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哲学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话题,它构成了生态伦理学语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西方哲学语境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三种形式,即古代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生态伦理学中分别具有了以第二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似乎以第三种形式实质以第一种形式为基础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学说,它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第三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因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并且有效彻底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就必须真正接受第三种形式的启示,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不能简单归因于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任何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不在它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彻底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所建基的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人的主体性视阈中的应然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价值主体地位是不可逆的。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的主体性视阈中的应然意境,人类利益才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方面,人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宗教典籍《圣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基督教认为所谓生态伦理表面上好像只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则涉及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圣经》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人只是自然的看护者;如同人需要休息,包括土地在内的整个自然也需要休养生息;人神关系的扭曲带来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生态问题首先是"原罪"和灵性的问题,原罪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等方面的灵性堕落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原因,人对罪的悔改可以带来人与人、神与人关系和自我灵性的恢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好并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三种历史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各自与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人也须与自然相协调地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要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既要建立人的主体地位,又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视阈下,"底线"是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底线思维"是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传统工业文明在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人的物质需求缺底线、人的伦理道德失底线和人类破坏自然无底线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底线思维的最新文明形式,在人类个体价值上坚持集体主义,反映了人作为群的动物的社会伦理底线;在人类价值追求内容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反映出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底线;在人类的类价值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反映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智慧底线。坚持以底线思维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人的生存底线;调适个人价值目标,坚守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反省人与自然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相似文献   

10.
[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天然主人和主宰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视为人类的本分和目的,导致了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等同于自然,把人限制在自然中,使人类陷入了是否应该通过改造自然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困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惑的科学破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对自然行为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约束自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是人们把原本只适用于人类社会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学推而广之,研究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时,创建出的伦理学分支学科。然而,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学,所考察的本质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是人与作为自身“无机身体”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由于把自然界视为人或人的“无机身体”毕竟只是一个比喻或拟人化,因此,整个生态伦理学的致思模式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拟人化思维。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伦理向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 ,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以绝对化为特征 ,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忽视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这一基本事实 ,从而割裂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 ,人的价值终究应在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4.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是一部表现人与土地生态关联的生态散文。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散文话语,描述了沙乡荒野中的各种生命样态,记叙了作家在沙乡农场的生活体验,表现了独特的土地伦理思想和土地美学观念。《沙乡年鉴》是作家土地伦理思想与土地美学观念的诗性阐释,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对于自然,呈现出顺应和超越的双重关系.自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以因果链条等形式出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文化的合理性还体现着人类的目的性.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用自然之所有创造出自然之所无,是文化的根本价值.新文化运动用自然主义反对传统的道德主义,要求把文化和道德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反映的是现代性对于传统性的反叛.但其基于进化论的自然主义思想方法,却有将人的存在还原为自然存在的潜在危险.须知,不顺应自然,人可能还不如动物;不超越自然,人还只是动物.我们应同时超越传统的道德主义和五四的自然主义,在全面把握文化与自然关系基础上重新解读以父子之道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7.
诗歌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信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朴素的敬畏与顺从;在游牧和农耕社会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有限开发及初步利用的特点;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开发和由之而产生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而引发人类对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杰克·伦敦惯用自然主义的书写手法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和方法。在小说《黄金谷》和《月亮谷》中,他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相互补偿的关系。他主动承担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并逐步完成"自我"向"生态自我"的转变。认真解读杰克.伦敦的自然文学作品,深入挖掘它的生态思想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对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大自然真正价值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文学的角度看,《亚鲁王》是在不断重复的对万物与人的关系的描绘中体现着艺术审美方面的典型意义:万物都是生态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者——苗族人民对自然的质朴认知形成了以平静的语调表达自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造物的自发的审美心态;万物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并相互关联的——自然的整体和谐成为具有生命审美价值的表现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相互交融的一体性——人与自然的融合成为审美表现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