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他在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很深,具有突出的成就。是一位对世界有着杰出贡献的文化巨人。怀着对苏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笔者与几位摄友驱车前往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寻访东坡书院,所见所闻令人难忘。东坡书院位于丁蜀镇蜀山一条东西向的东坡街上。街道北侧凹进去的一块场  相似文献   

2.
晋川 《山西老年》2013,(2):34-34,63
苏东坡与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友,二人同在杭州做客时,经常互相唱酬。有一次,二人在西湖边踏雪赏景,袁公济走在雪上,触景生情,便说:“苏公,我有一谜,不知您能猜得否?”东坡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示谜面。”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七言唐诗半句。”苏东坡一听,不禁暗暗吃惊,心想,  相似文献   

3.
东坡论陶述评东麓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被重新发现,由诗名并不显赫一跃而成为巍然一大家,这主要应当归功于苏东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世诗人和学者往往是通过东坡而认识渊明的。的确,东坡论陶的深刻、独到和较为系统化,堪称古代(尤其是宋代)诗论家中作家论的一...  相似文献   

4.
合浦东坡亭位于合浦师范学校内东坡湖的小洲之上,与不远处的一口“东坡井”遥遥相对。湖中有水,水面有荷,有燕子斜斜剪过,有蜻蜓东点西点,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在上头”的著名诗句。亭子不大,并不雄伟峻拔,但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5.
东坡赤壁     
那场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早已随着不尽的江流,流逝得久远久远的了…… 而今这江汉之间,相传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竟有五处之多:黄州赤壁、武昌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蒲圻赤壁,究竟哪一个是当年大战的赤壁呢?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然而,“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湖北黄州赤壁因地处吴头楚尾的鄂东,又因宋代文人苏东坡谪居此地,吟诗作赋,留下千古不朽的词赋而得名“东坡赤壁”,独秀于五赤壁之首,赢得众多游客。  相似文献   

6.
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坡书传》是苏轼自己颇为重视的三部经学著作之一,历代《尚书》学者也多有称引,但是近代以来却无人注意该书。本文从《东坡书传》的撰写和流传、《东坡书传》的主要成就和后人对《书传》的评价诸方面,初步探讨了《东坡书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杂论东坡剧     
在元明清三代文人的戏剧作品中,苏轼的形象占据突出的位置.在这些作品中,剧作家们有选择地凸现苏东坡的某一侧面,使之成为自我表现的工具,并进而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本文初步讨论元明清三代的东坡剧,以展示苏轼对中国文学之影响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不仅擅长文学、诗词,而且还精通医学,尤其对养生之道有独到的见解。一次,他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找东坡索墨宝,张希望他最好写一点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略思片刻,点点头说,“我得了古代的一个养生长寿方,这药方很简单,药只有四味,但服后效果甚著,今天就奉赠给你吧。”于是,东坡飞毫泼墨,写成四句诗:“一曰无事当以贵,二曰早寂当以富,三曰安步当以车,四曰晚食当以肉。”这哪里有什么药?张茫然不解。东坡笑着解释说,养生长寿的要诀全在这四句话里,所谓的“无事当以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荣誉…  相似文献   

9.
东坡诗歌美学探幽(下)王文龙“天工与清新”:把握风格美的重要尺度鉴赏诗歌作品,东坡手中有自己的尺子。这尺子不是单一的,而在衡量作品的风格美方面最重要的只有两把:一是“天工”,一是“清新”。这样的审美标准的提出,最初见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相似文献   

10.
智对动物联     
李枫 《可乐》2010,(7):40-41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朋友聚会,言谈之间,他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有所抨击。一次,苏东坡回京办事,王安石请他到后花园,说:“东坡兄,今天我们不谈政事,专谈楹联好吗?”苏东坡微微一笑,说:“请王大人赐教。”  相似文献   

11.
东坡词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东坡词既是苏轼“士以气为主”理论中“刚”、“大”、“正”主体内蕴的形象显现 ,同时也是其凌眇万物、挥斥八极之人格气度的文学外化。东坡“词心”澄澈旷远 ,体露出生生不已、往而有住、日趋日新的“近思”精神 ,其相对永恒和自由旷达的精神内蕴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性命自得”之说与实践理性精神的体现。东坡词“月白风清”境界烛理洞彻、超拔旷逸 ,体现出心性合一、自性与万象相融的超眇之美 ,从根本上说 ,也与苏轼“事理皆融”、“表里洞达”的哲学主张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单守庆 《社区》2012,(1):55-55
湖北黄州的豆腐,自古出名。精于烹饪之道的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亲自操勺,创新豆腐菜肴。名品豆腐加上名人烹制,酷似猪肘,质嫩色艳,鲜香味醇,人称"东坡豆腐"。东坡豆腐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相似文献   

13.
帽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喜戴。至迟于先秦,“高顶帽”为中原百姓接受。但在汉及以前的服饰体系中,中原地区主流语境崇冠轻帽,视“高顶帽”为胡人之象征。历经魏晋风度和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后,士人们反而开始以戴帽为雅,“高顶帽”始被士人广泛设计和改造,汉化特征显著,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中一款“墙外有重墙”“界在两眉间”的造型成为后来“东坡巾”的原生要素。唐及五代,“高顶帽”演化为周边带檐、中有竖棱、乌纱材质、多为平顶、意趣浓烈的纱帽,帽之文人化随之定型。北宋以降,乌纱帽出现了诸多名目,虽整体造型一致,但方圆高低的细节各有不同,有一种身高檐短、上宽下窄的方帽尤其受到苏轼喜爱。由于苏轼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方帽在宋代和明代分别有了“子瞻样”和“东坡巾”的专名,后又被民间附会为苏轼发明。明清时,“东坡巾”已成为苏轼画像中的程式化符号之一,不仅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影响深远,还传播到了越南、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产生了很多富有国别特色的变体。“东坡巾”的形成、改造和传播过程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殊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东坡词风与释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善的文学大家。单就词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为杰出。而东坡受释、道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东坡的释道思想与东坡词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过去的文章很少论及。故此本文拟就《东坡乐府》所呈现的创作风貌,与东坡释道思想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望方家与同好斧正。 东坡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儒、释、道三教揉合的“大杂  相似文献   

15.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刻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观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的这番话,是掂出了东坡的小品文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中的分量的。而当我们纵观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时,或许还可以这样补充说:如果把东坡小品删削无遗,那么还会有古代散文的全貌吗?作为一代文豪,东坡在当时文人文学的各个领域中纵横驰骋,而且都有辉煌的建树,仅仅以其余力,发为小品,却也有独到的不可抹煞的成就,并且同样地沾溉后世。前人在对他的小品文称赏之余,作过一些精到的品评。但现在看来,显然还缺少宏观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在贬居昌化军期间,甚得黎族人民的爱戴,他对黎族人民的感情也很深厚,这集中表现在他和黎族士人黎子云的关系上。北宋绍圣四年丁丑(公元1097),被贬在惠州的苏东坡又被贬为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这时,苏轼已是六十二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四月十九日,他带着幼子苏过,从惠州起程,至七月二日抵达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县中和镇)。苏轼初到昌化,过着“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困苦生活。①“出无友”,使他常常“阖门面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以庄子的自然天道观为武器,斩断一切心灵螺绁,进入无所拘羁、自由和谐的境界,实现人生的超越。自谓“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令其词笔“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惆傥不羁、豪放旷达,摧枯拉朽、标新立异,实现艺术的超越,创作了前无古人、雄视百代的不朽词作。借用东坡的话说,造就东坡词者,“非才也,气也”。  相似文献   

19.
[话题展示]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抱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苏东坡顿有所悟。你认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对你有什  相似文献   

20.
“旷”是东坡词的主要风格。东坡词由内而外的旷达,除了政治、经济、个人乘赋等原因,“禅宗”对词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冷眼看人生,深化了对儒学的认识;直面遭遇,超然达观,最大限度的追求人生自由;不倦追求人生价值,又处处流露对人生的空漠之感。探讨东坡词及其词风,有以下两点启示:词风受意识制约,意识与境遇关联;宋词不能绝然地分豪放与婉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