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必大作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助政四朝过程中,围绕国家“中兴图强”目标,对民生问题献智颇多.他主张“节用惠民”的爱民观以及“戢兵督劝”的劝农法,即通过“节约用度”来减轻百姓负担,以“惠民”来换取百姓拥护;通过“戢兵”以使“民安其生,农复其业”,君主和官员“以劝农为职”,与民共期“富庶”.周必大的民生思想既是对以往民生思想的继承,又是他在长期的政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重要创举,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国语·鲁语》载孔子对季康子说:“若子季孙欲其法,则有周公之藉矣。”《左传·哀公十一年》也记有孔子同样的话,惟是“周公之藉”作“周公之典”。历来评论孔子的人,多以此为据,认为孔子既然主张效法“周公之藉”,要求恪守“周公之典”,那末,他是顽固地站在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妄想复辟“藉”这种残酷剥削奴隶劳动的奴隶制,该属无疑的了。这实在是对孔子思想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3.
儒家“贵和”思想源远流长,其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和”,其思想精髓为“和而不同”。儒家“贵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给当代国际关系以启迪,它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不弃争”、“以和济争”、“协和万邦”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准则的普世价值,对当代国际关系起到协调作用,也为当代国际竞争优化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咸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把官贪吏虐,政治黑暗看作是“致乱之源”,从而一方面极力主张“严以驭吏”,“肃清官吏之路”;另一方面也主张“宽以抚民”,反对严刑峻法.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郭氏后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及中唐文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诗到元和体变新”,想到元稹、白居易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初以“兼济天下”的极大热情关注着社会,他诗歌主张的核心,就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时,他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将内容放在主要地位,要求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他反对盲目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按照这样的文学主张,他创作了不少讽谕诗,并且很看重这类诗歌。应该说,这  相似文献   

6.
和合:普遍和谐维度上的现代价值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传统,基于“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修身正心”、“协和万邦”等主张,广泛确认并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亦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民族、地区间的和谐。“和合”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本质上正是“和合”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当今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发展理念,“和合”文化传统都有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的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内在性与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根据,因而在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理性的人生境界。儒学立足于内在性原则,倡导超越性原则,确立了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儒学强调内在性,主张人性善,具有凝聚群体的功用,范导着人本主义取向;强调超越性,主张超凡入圣,积极面对现实,提升人生境界,范导着淑世主义的取向;儒学强调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范导着和平主义的取向。这三种取向是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正> 魏源(公元1794—1857),湖南邵阳人,字默深,取“默好深思还自守”之意(见《邵阳魏府君事略》),其一生好学深思,为后来维新思想的前驱之一。尤其是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9.
近卫笃主张强化天皇的专制统治 ,以顺应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甲午战后 ,他提出日本应以“镇护极东”为己任 ,并组织东亚同文会搜集中国情报。义和团运动前后 ,他相继提出“联邦保全论”、力主分裂中国和“黄种人同盟论”。日俄战争前 ,又抛出“扶掖朝鲜论”。其侵略思想和活动的实质 ,是以维护扩张日本国家利益为前提 ,以黄白人种竞争为说教 ,以同文同种同洲为诱饵 ,以所谓“保全中国”、“扶掖朝鲜”、“对支那予以指导与提携”为口号 ,培植亲日势力 ,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 ,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一部分。其侵略思想是日本由资本主义迈向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思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美为艺术核心”和“主张纯艺术的艺术”的闻一多 ,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达到‘纯形’的境地”。在经过孜孜不倦的求索和跋涉后 ,认为要“赤身空拳打出招牌”就“非挑衅不可”的他终于写出了《诗的格律》等文艺评论文章 ,完整地提出了诗之“三美”的格律化主张。闻一多坚信“自然的不都是美的 ,美不是现成的”和“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 ,便失去他的美了” ,因此 ,他强调“做”诗 ,主张诗“越是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 ,跳得好” ,并认为真正的诗家 ,作诗要如“韩信囊沙背水 ,邓艾缒兵入蜀 ,偏要从险处见奇”。虽然如此 ,但闻一多并不否认文学应该贴近生活 ,他说 :“文学是生命的表现”、“文学的宫殿必须建在生命的基石上”。强调“艺术的真源”是“伟大的同情心” ,因此 ,诗人就“应该是一张留声机的片子 ,钢针一碰着他就响”。他的诗作 ,也无不实践着他的主张 ,或色彩浓丽 ,或风格沉劲 ,或感情愤激 ,或心理细腻 ,均因体现着“三美”的特征而达到了艺术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明确提出新青年的标准。从此 ,民主、自由如飘扬的旗帜 ,成为新一代青年不懈追求的目标 :反对封建思想专制 ,主张思想解放、思想自由 ;反对封建人身束缚 ,主张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人格独立 ;反对民主政治的形式主义 ,主张实现民主政治的唯一条件在于“惟民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朱克敬的强国御侮之道,可知其始终未脱离“中体西用”的范畴,明显有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转化的痕迹。他提出慎言开战、潜心图强的思想主张,即固本而后言图强,会通而后谋言兵。提出要广募群贤、改革弊政,忍辱负重、矫正风俗,师夷长技、蓄养实力,最终实现强国御侮的目标。他的思想,折射出了中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洋务同维新之间转变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包世臣经世思想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世臣(1775—1855)安徽泾县人。《清史稿》在其本传中称他“少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言兵”,“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漕、盐诸钷政,无不屈节咨询,世臣亦慷慨言之”。观其著述,史稿所言并不为虚。但论者在研究包氏其人时,大多侧重于探讨他的经济思想。实际上他提出的某些改革主张并不限于经济方面。有人早就指出:“他有一  相似文献   

14.
贺立华 《东岳论丛》2002,23(6):110-111
10 0多年前的郑观应是中国书生人格真正完成现代转型的启蒙思想家和先行者。他的“兵战不如商战”思想 ,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又是商战的出色实践者 ,其行动本身对中国长于“务虚”“论道”书生人格具有大于话语启蒙的价值。他的“君主立宪”“设议院”等一系列改革主张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独裁 ,其中的西学参照 ,打开了他世界性的文化视野 ,提升了他跃入工业文明的思想境界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浸润了他的人格精神 ,也给了他“商战”行动的智慧。对郑观应的深入研究 ,将为知识界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6.
<正>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他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提出一整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民的政治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的文字,只注篇名)。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光辉的论点之一。一、“君为轻”  相似文献   

17.
<正> 周代的“赋”,在西周指的只是兵役。车马兵甲等军实的费用,只是与祭祀、庶事等费用同出于籍田之中,尚未形成一种专供军实费用的征收制度。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籍田制废止,助法变为彻法后,在兵役、田租之外,车马兵甲等军实费用,才开始成为国家经常的税收。军赋已包括兵役和车马兵甲等费用,并且逐渐成为征收军实之费的专称。到战国以后,兵役、田租与车马兵甲等费用的征收,更成为三种截然不同的剥削制度。兵役与一般徭役的征发,被统称为“力役之征”;祭祀、禄食、庶事等费用的征收,被统称为“粟米之征”或“田野之征”;车马兵甲等费用的征收,被统称为“布缕之征”  相似文献   

18.
王瑛 《云梦学刊》2006,27(1):59-61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对于日本在琉球的行为,李鸿章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琉球自主,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清朝对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但也反映出李鸿章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近代国家利益思想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他将国际公法同中国传统的“存祀主义”糅合在一起,试图以西方的理论来解决中国传统的宗藩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同意琉球自主,又体现了他主权观念的萌发,表现出新旧思想的杂糅。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被称为“六任封疆帅,干秋社稷臣”,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弹精竭议,尽心尽责,宦海浮沉,无怨无悔,反对侵略,为国为民。他的词堂左右旁门横匾称其为“中兴宗”、“左海伟人”,并非过誉。晚年,林则徐告老还乡,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老迈之躯,在福州做了许多有益之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向英国开放。按约“领事官办理商贾事宜”只准居住在城外──南台。英方违约,在尝到了第一次“惟领事夷官准租城内房屋”“居住在乌石山…  相似文献   

20.
周国平 《河北学刊》2003,23(1):166-169
文章探讨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幕府为解决“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问题,在“聚兵积粮”的同时,惟才是举,广辟人才,由此塑造了文氏幕府的种种特征,并对文天祥勤王幕府的失败原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