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鲁迅对译者的形象比拟入手,指出译者是介于忠诚和叛逆之间,译者主体性肯定会介入翻译过程中,但又受到来自自身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忽略译者主体性,应看到译者主体性介入翻译过程的影响,还必须清醒意识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长久以来忽视了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译者。最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的,指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斯坦纳基于阐释学提出的翻译过程四步骤,为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角度。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杨、霍《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解读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四步骤中主体性的抑制和张扬,重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译者主动性的发挥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杨译以源语文化为中心,是对主体性的抑制;霍译选择向译语文化靠拢,是对主体性的张扬。由此可见,基于阐释学的翻译过程四步骤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译者应根据自身知识构成和双语能力,灵活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合理、能动地发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法律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法律法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隐身"的地位,其主体性甚少有人提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译者在法律翻译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探讨,认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法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译者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本文通过对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文本解读和翻译过程三方面的显现。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和谐发挥将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的作者身份、译者的创造者身份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翻译目的层次性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目的层次等级性划分,来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译者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同时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必要条件和限制性因素。通过这些探讨,笔者希望在翻译研究中确立译者的主体性,更好地指导译者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历来是译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一定社会群体成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潜意识里有遵守该群体的由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积淀而成的具有规约性的翻译规范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主观价值判断的翻译规范具有流变、历时性的特点,它反过来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文章借用图里(Toury)的规范(norms)理论,从心理角度和翻译规范的主观性两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守规以及规范的宽容性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死亡”的背景出发,透过后现代主义解构和建构的视角追踪译者地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轨迹。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死亡”的背景出发,透过后现代主义解构和建构的视角追踪译者地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轨迹。分析了译者主体过分膨胀所导致的困境,并运用“权利话语”和“三个世界”理论对过分膨胀的译者主体进行了批驳,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译者主体的新视角——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7.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著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呈不平等关系,译者处于"一仆事二主"的尴尬地位。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翻译应该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因而译者与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翻译中应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和不同的译本,从而促进交往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译者隐形"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隐形"文本中"译者的主体性"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反驳了"译者从属"的看法,阐明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指出"隐形"中处处不见译者,但仍处处可见译者,进而提出"译者隐形"文本中的"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体现在隐形下译者对文本的阐释、转换和再创造,还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有目的的操纵的论点;指出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提倡译者树立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