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据《史记·齐世家》记载,齐桓公曾“西伐大夏”。关于“大夏”所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云:“太原……又谓之大夏也。齐桓公曰西伐大夏,涉流沙。《左传》帝迁高辛氏子实沈于大夏主参……皆此地矣。”顾氏又说:“盖太原、大夏、夏墟……其实一也。”清初胡渭《禹贡锥指》:“太原……又谓之大夏,《左传》迁实沈于大夏,《史记》齐桓公西伐大夏,禹凿龙门通大夏是也。”依顾氏、胡氏之言,齐  相似文献   

2.
华明 《小康生活》2005,(9):42-42
6月27日上午,陕西省今年高考的两名状元谢尼和冯字宁,身着古代状元服,头戴状元帽,坐上状元车,在一阵喧哗声中,两状元畅游大唐芙蓉园,他们就像穿越了时空,再现了1300多年前大唐时状元新科及第的盛况。诚然,能顶冠状元,当是喜出望外,但硬要寓意什么“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3.
《史记·大宛传》载:“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惧,请吏入朝。于是置益州,越鹤,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入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即多,而外国益厌汉币,不贵其物。”司马迁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在公元前2世纪末叶前后,人们习惯地将由敦煌往大夏的丝道称为“北道”。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初,汉朝在西城,实际上仅控制着塔里木南道,并未控制塔里木北道。显然司马迁所言“北道”不应是塔里木  相似文献   

4.
清华北大 华山论剑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对清华计算机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清华、北大“抢走”130名高分考生,在广东、江苏、湖南等许多省,因生源较往年普遍看好,两校纷纷临时增招扩招。  相似文献   

5.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5,25(5):65-71
《张协状元》产生在1202年之后。具体理由为:第一,《张协状元》作者使用北宋末期产生的[烛影摇红]词调、南宋初期的[唐多令]等词牌;第二,《张协状元》作者引用曹豳“山南山北梧桐树”诗歌;第三,《张协状元》的词牌涉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特殊技艺,“大影戏”、“刮鼓戏”、“赚”;第四,《张协状元》作者标榜“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第五,《张协状元》与之后的南戏作品的形态体制有别。《张协状元》代表着戏剧家的戏剧观念:追求故事的市民情趣与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戏剧”是“别样门庭”和“别是一家风”;重视娱乐的戏剧功能作用论;滑稽调笑角色与歌舞类角色的混合;初步确立了时空自由处理原则与演员虚拟表演观念。总之,《张协状元》确定了南戏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市民审美趣味以及虚拟表演观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6.
“状元策”和“状元”一样,其源可溯至唐、汉或更早。“策”作为典型的“官人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许多特殊性质和意义,一直在古代官人制度中居突出而稳定的地位。“状元策”作为古代“官人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最出色”的,它的理论意义可以从“状元策与科举”中予以体认;它的实际功能,可以从“状元策在当时”中得到认识;它的现代价值可以从“状元策在今天”中获得理解。它的庞大阵容和丰厚蕴藏及其多方面意义,都提示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无用”部分而被冷漠不顾,而应像对待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当作重要对象之一予以整理、研究、扬弃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的《陈母教子》是写相府门第的陈母“训子攻书”、“求官应举”的故事。陈母有三子一女,她要三个儿子都考中状元,博取紫授金章,以光宗耀祖。为了激励三个儿子进取,未等儿子们入试就造好了状元堂。适逢举场从三年一度改为一年一开,大儿陈良资、二儿陈良叟都依次在两年里考中了状元,攀蟾折桂,换上了紫袍。  相似文献   

8.
广东封开的莫宣卿,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廷试第一”,成为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全国640多个状元之中最年轻的状元(夺魁时年仅17岁)。这一成就,若与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实施科举制度不久的唐代岭南地区,还处于未“开化”的边陲之地——封开,诞生了一个号称“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了。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江都市双沟镇高月新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状元”。今年47岁。没有太令人羡慕的头衔,只是在鸡舍里陈列着“江都市肉鸡状元”、“成绩显著的专业大户”、“发展肉鸡生产事业中带头致富、典型引路成绩  相似文献   

10.
陈必龙同志新近撰著的《状元论》,是继他的以研究现代官员道德人格修养为主旨的《公仆道德新论》之后 ,又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学从政、做官为人的论著。作者以古代状元群体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这一群像 ,深入考察、精心梳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取向。《状元论》共分上、中、下三编九章。上编着眼于对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历史考察和对状元群体的总体评析。分别对我国古代各种类型的选官制度 ,诸如远古传说中的“禅让”、“选贤任能”、“世卿世禄”、“乡举里选”以及汉代的“察举取士”、魏晋时期的“九品中…  相似文献   

11.
种世衡及其子孙在北宋形成了将门世家.祖孙三代的事迹伴随着北宋王朝始终.他们修城筑砦,招徕蕃部,在抵御西夏和辽金的进攻中往往能审时度势,出奇制胜,但由于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制约,使武将总体上难以在战场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战略才能.  相似文献   

12.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浙江籍状元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向少数地区集中的特点.这一分布特征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教育文化水平等具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夏孙桐为为《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也是最早的《清史稿》研究者之一。而夏氏的这些贡献,至今未能被后世研究《清史稿》的学者们重视。文章试图梳理夏孙桐对《清史稿》成书过程的记述和研究,以期了解夏孙桐在《清史稿》修纂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钧台”在我国文明历史初期是祭天的台坛 ,因其对应着上帝居住的中央之天———钧天而得名 ,它在今山西省襄汾崇山一带。过去有学者主张的钧台是夏代监狱且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夏启有钧台之享” ,这是夏代初年夏启主持举行的一次重大祭天活动 ,参与助祭的是各地的方国首领 ,因而“钧台之享”也是一次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天下共主的地位 ,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 ,是我国文明时代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天问》中保存了较多的夏、夷集团的史料,全面地反映了五帝时代中期至夏初两大集团的关系是权力斗争和交流并进的:在夷夏斗争中,包含着婚姻等和平方式的交往;在婚姻关系中,也蕴含着斗争和利用,并非以往学者所说的单纯的武力斗争。《天问》仅千字之文,全面记载了这一时期东夷、华夏集团联盟间的重要史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天问>中保存了较多的夏、夷集团的史料,全面地反映了五帝时代中期至夏初两大集团的关系是权力斗争和交流并进的:在夷夏斗争中.包含着婚姻等和平方式的交往;在婚姻关系中.也蕴含着斗争和利用,并非以往学者所说的单纯的武力斗争.<天同>仅千字之文,全面记裁了这一时期东夷、华夏集团联盟间的重要史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由于频繁的人群流动,夏代的东部地区很早就形成夷、夏杂居的局面。太康至少康时期和夷人的斗争、杼征东海、桀伐岷山等一系列军事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两大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渗透、混融及山东半岛的开发和两大区域文明的一体化进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夷夏之间建立的朝聘会盟制度和早期贡赋制度,同时具有政治和经济意义,对于加强和调整夏代夷夏之间的民族关系,逐步确立初级的等级从属关系,构建和平相处的和谐族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二里头遗址是中、晚夏城 ,晚夏后期都。桀有二都 :一是早夏故都斟寻阝 ,在今河南孟州 ;二是河南邑 ,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今河南巩义西南斟寻阝故城非夏都。河南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文化的全部 ;也不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二里头考古文化是中、晚夏文化或是晚夏后期主体文化。明辑本《竹书纪年》不是伪书  相似文献   

20.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