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自从站在汩罗江畔的屈原将其孤独的身躯一举投入水中之后,江水中的波纹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划出一个永久性的问号——屈原为何而死?于是,也便引来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各种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有些人用西方现代诗人的自杀去解释屈原的死,但是,从根本上讲,基于对现  相似文献   

2.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屈原生平中各个阶段的重要行踪有些很不清楚,其晚年的行踪就是如此。笔者在研究中有一些心得,形成了较完整的看法,特奉呈于此,以就教于方家们。应该肯定,屈原生命的终止地点和终止方式,是十分清楚的: 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贾谊《吊屈原赋》)  相似文献   

3.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在《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中(以下简称《考辨》),对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这里,仅就《考辨》否定《离骚》为屈原所作提出的五点理由,谈一点看法。 《考辨》提出的第一点理由是,“《离骚》的主人公,不仅完全和传说中的屈原一样,处世态度清白廉洁,而且在不幸的命运支配下,反复预示自己的死,最后终于自沉汩罗,与  相似文献   

4.
关于“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土,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简短的文字,在解释五行的内容和特性时,并没有关于万物组成的元素观念,而只是把天地万物归类为五大属性。《洪范》篇中还提出,以五大属性的物质为基础,组成了物质动态的五大体系,反映着物质辩证运动的基本法则,是不能违背的。“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这说的是,鲧由于“汩陈其五行”,违背了所应遵循的常伦,因此他失败了,受到了殛死的惩罚。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秦兵近逼洞庭的五月五日,在自己祖先封地、湘水之滨——汩罗沉沙港毅然投江殉国了!他的死,并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他对入世时“初志”(深同难徙,更壹志兮)的积极实践,是他对人生美的执着追求,是他对“美政”的理想社会的忠贞不渝。他的死,有“憎”。憎腐朽的社会僵尸仍想扼杀新社会的诞生:洞浊、心治、嫉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学是以诗教有核心的,在孔子诗教中体现了诗性意识。汉儒以“经”解诗,诗性之汩落了。  相似文献   

7.
“死使我想起中国人”出自村上春树的小说《去中国的小船》.就村上春树的整体创作来讲,“死使我想起中国人”的原因是战争.村上春树试图通过战争关怀与书写来找寻日本现代“自我丧失”疾患的精神寄托,他憎恶战争,呼吁战后日本人应承担战争责任,但其小说中的人物更专注于自身伤痛的抚慰,而非对自身恶行的反省,说明了村上春树反战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日两国封建政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日本是双轨制政体,中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单一政体;日本是分封制,中国是郡县制;日本实行的是世袭制,中国实行的是可以变动的等级制;日本是以上层本百姓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中国是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较日本组织得更为严密,统治基础也更为广大,所以中国要完成推翻或改良旧制度的变革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9.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节节侵占我东北三省,并进犯占领热河,虎视华北、华东……以至全中国,我中华民族日益沦于生死存亡之境。全国有识之士,无不义愤填膺,欲求挽狂澜于既倒;教育界人士,更深感“哀莫大于心死,痛莫甚于国亡”而奔走呼号,唤醒民众,以期奋起御侮,挽救中国之危亡。当时,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黄  相似文献   

12.
"二战"前,日本出现了以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学。日本出现这种研究的动力在于: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形成与确立,直接催生了现代中国学;西方社会科学的输入,为现代中国学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和方法;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办、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学与现代中国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到了唐代,双方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惭达到了高潮,日本陆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一、遣唐使出现的历史背景 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东亚大陆和日本之间就有往来。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至少在西汉时中国已和日本有交往了。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西学在中日传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对日本形成了较中国更大的震动;日本的商品经济较中国发达;而儒学在日本的统治地位不如在中国牢固;日本又有着长期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等原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西学在日本的传播要比在中国及时而有效得多。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17.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8.
张增香 《理论界》2000,(1):60-6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目的要征服中国 ,取得东方霸主的地位 ,继而进攻苏联 ,最后决战美国。可是中国人民在无比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长期坚持抗日战争 ,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速决战变成了长期消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消耗了日本有限的军事资源和巨额的军费 ;打乱了日本军阀对东亚和世界的扩张部署 ;日本因此而彻底失败。众所周知无论“北进”还是“南进”的日本既定国策 ,都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前提 ,在北犯、南攻同样受中国抗战牵制的情况下 ,日本逐渐舍北而南的原因何在呢 ?本文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北洋时期,中国留日学人在引进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日本友人移书论学、切磋交流中国传统学术问题,在日本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传统学术的论著等方式,努力向日本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在日发表诗歌、小说,授课、赠书等方式,介绍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友人诗词唱和,增进中日知识界的交往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组织参与中国传统戏曲对日演出,推动了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在日本展出,为中日美术交流做出贡献。留日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向日本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正> 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旷时八年的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共产党和国民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形成的关系,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贡献,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 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华北的争夺,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连连制造了一系列事件,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华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