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般情况下,“敢”和“能”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强调主观上的积极性,后者着眼于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在古代文献上,有些“敢”字却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客观上的可能性,意义和用法与“能”字相当。“敢”字的这种用法不见于迄今为止出版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故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些”和“一点儿”是用法相似,语义相近,但又有所差异的两个词。本文引入两个概念“主观量”和“客观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两个词修饰有界名词时,表示的量的差异,即“一些”表客观量,“一点儿”表主观小量。(由于本文着眼点在于比较修饰有界名词的不定量词的差异,对“一点”和“一点儿”不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否定理论界把“实事求是”当作客观范畴来使用 ,切断它与“人”之间的联系。主张从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角度 ,在“实事”、“求”、“是”三个层面 ,论证“实事求是”的两重属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Traugott的主观化理论对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进行研究,发现“see”的时间/地点用法是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这种主观化的理据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习惯于将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与特定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常规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在隐喻和借代这两种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语言使用者将自身对特定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在这件事的时间或地点上,从而造成“see”的主观化。  相似文献   

6.
近义构式“少不了”与“免不了”在功能表达及情态特征上具有不同特征,这需要从事件的模态性、语用的偏向性、时体的实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意义的虚化过程来看,“少不了”由表客观状态发展到表主观评注,“免不了”由表客观强调发展到表主观评注,都是副词情态化和主观化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V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示动作结果关系的“V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有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在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二是在动作已完成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获益,也可能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V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机制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色彩。“V了个寂寞”格式具有主观评述功能、间接表达功能、信息凸显功能,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9.
多元视野中幸福理论及其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研究代表了当代幸福研究的重要取向,生活质量包括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两个部分,与主观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主观幸福感。研究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主观生活质量测量力图对主观幸福感调查建立起科学而严格的标准,使得幸福测量具有稳定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这是由实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理论与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人活动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是由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历程所证明的。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 ,要做到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目的和实际效果 ;必须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必须要有检验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是否统一的标准。我们要坚决反对割裂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性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语素入词所发生的意义偏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拿现代汉语语素在字书上的“普通意义”同进入调结构后的“个性意义”加以对照,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语素入调后要发生意义上的偏移,这一偏移所产生的结果叫做“意义变体”.“意义变体”是由词结构语境产生的.而且表现为种种不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句子除了有字面意义外,还有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语境意义和会话含义。后两种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种意义各有多种特定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说话者意义是语用范畴的意义。说话者意义存在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与交际意义两个层面。从这两个层面对说话者意义进行分析、解释和定义,可以帮助受话者准确理解、掌握说话者意义,从而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着重探讨和分析了英语词汇四个方面的语义,即:表示语义和事物关系的外延意义;表示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语法意义;表示语义和人的关系的内涵意义;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翻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成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就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汉英成语的语言现象出发,特别是从词语的联想意义出发,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对汉英成语进行对比分析,探其异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汉英成语的理解,提高汉英成语的运用的能力,促进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理解或诠释,而理解或诠释的对象是意义。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文章把翻译中的意义建构分为两个层面:低阶建构和高阶建构,认为低阶建构无需太多的思维加工,而高阶建构则需要大量智力活动。建构必须依托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才能顺利完成。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翻译的意义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真理的意义     
究竟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是哲学古老而基本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表明: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令人信服地解决过。有些哲学家虽然对真理进行研究且得出了一些真理定义,但所有这些定义都充满了问题。于是真理的意义问题被迫让位于意义的意义问题。真理的意义只可能在真理与意义的相互关系中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中,数词除了具有表示数目这一意义外,还获得了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些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另外,古今数词的意义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形象意义的载体———映象在语言中对风格意义、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的重要影响的分析 ,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保证映象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