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提出了研究和解决女性教育问题的历史性任务。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是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也由此规定了女性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在此原则下,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整体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消除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性成长成才扫清障碍;如何把握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如何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状况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我国女性在教育权利与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得到了较多的保障,但仍存在些许不平等,尤其表现在教育过程与结果方面: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影响学科选择和偏移,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教育过程不公平,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影响教育结果不公平。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元分析、文本重构及现实批判。元分析是对主流文化高度认可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予以重新分析和反思;文本重构主要体现为对教育史、教育思想的重构及女性社会性别意义的重新解读;现实批判即以女性主义尤其是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检视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女性主义在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探索与积累,有助于教育研究视角和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促进教育领域性别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女性教育研究围绕着“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这一重要变迁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展开。首先,欧美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实现了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其他国家男女教育差异不断缩小。其次,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理工科领域仍然存续。再次,性别、种族和地区形成的交叉效应使得少数族群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双重压力。最后,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是:应关注整体性的性别教育公平,也要关注不同学科的性别教育公平;应关注女性教育提升本身,也要关注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的深远影响;应关注女性教育现状,还要关注话语对女性教育处境的建构作用,探索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关注当代大众传媒领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媒体中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揭示了我国媒介教育的缺失,媒介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重视.  相似文献   

6.
论在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性别盲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发现存在诸多性别盲点,构成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立法中,存在以男性为标准,以女性为客体的误区,导致怀孕女工的特殊权利被忽视,形成女性参与市场竞争的额外障碍。在执法中,有人片面强调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剥夺了部分女工的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经济地位研究关注社会资源占有和收益的性别差异,注重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所依赖的不同资源。按照是否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标准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教育劳动群体和低教育劳动群体,由分析两类群体人员经济地位获得的不同路径——对高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对低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其在单位中所处的“结构”,进而进一步探究不同劳动力市场所需资源的性别差异更有意义。研究发现,低教育群体显著的性别差异来自于女性群体受到更多的结构性限制——管理职务对女性的排斥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大龄女性的歧视;高教育群体趋向于性别平等,原因在于影响该群体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教育、年资和培训经历趋向于收益率的性别平等化。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上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身处特定环境中的学前教育教师以及图画书、教学媒体等仍然带有较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等性别刻板印记。为此,国家需要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性别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教师性别平等教育的培训网络平台,以现代性别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儿童生理差异的尊重,设计出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性别教育课程,全面有效地实施性别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时尚杂志广告语中的性别构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是,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对时尚杂志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较少关注。通过对国内两款时尚杂志中55篇隐含性别意识的广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一些时尚杂志广告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倾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改变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性别分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性别差异的扩大,是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社 会问题。性别分化是社会结构变化和分化的一个方面,它使男女两性在发展机会、待遇上拉 开了差距。由于女性在家庭制度中的分工不同于男性,以及仍然存在的对她们不同程度的歧 视,女性在体制变革中形成了一个特别脆弱的人群。在过去,当国家密切监督经济系统的功 能活动和管理时,它给女性提供了相当的保护,尤其在就业方面,而现在她们已经失去了这 种保护。女性被推向市场竞争的前沿,复杂的市场环境又进一步巩固着妇女的从属和边缘地 位。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兴起于上一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性别研究逐渐取代妇女研究而成为学术界主流。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通力合作,在理论、方法及资料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女性主义学者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牺牲品形象,而还原了她们作为历史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他们又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性、性别及两性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中国妇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与受歧视的根源。现在的新倾向是,西方学者开始放弃西方中心论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妇女解放理论,而注重在第三世界内部寻找构成妇女受压迫及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单身人口比例的上升,单身人群特别是单身女性群体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目前国内对单身女性的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来探讨单身未婚女性的身心和生活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照,且访谈样本又大都局限于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单身未婚女性,因而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单身女性面临的宏观(儒家文化和人口调控压力)、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单身歧视)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厘清目前单身女性所受到的压力和歧视,从不同阶层单身女性的需求出发,才能为她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单身人口比例上升的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日渐与自然比例相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目前对高校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对女生密集型学院或系科如何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还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在高校女生密集的院系,实施性别差异化的个性教育,既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也关系到女生的成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设60年,妇女在政策、法律、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位都有很大提高,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诸多不足。相对于西方媒介的“象征性歼灭”,中国的性别传播研究更应当关注“实质性歼灭”也即堕产女婴这一类实质而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理念.是我们从事性别传播研究的一个尚未得到充分开掘的巨大宝藏。它所蕴含的阴阳同体、共生。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元地面对现代性的复杂世界。从而逐步创设和建构起我们自身体系性的中国性别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歧视的维度及程度为焦点,以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为雇佣性别歧视、玻璃天花板、职业性别隔离和薪酬性别歧视四个方面.经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性别歧视有三个维度,即雇佣性别歧视、升迁性别歧视和薪酬性别歧视;企业存在严重的雇佣性别歧视,也存在升迁性别歧视,较少存在薪酬性别歧视;就薪酬性别歧视而言,合资企业明显比外资和民营企业严重,而外资和民营企业又明显比国有企业严重;并且越是高层管理者越能感知到企业存在强烈的雇佣性别歧视、升迁性别歧视和薪酬性别歧视;低学历者更多地感知到薪酬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6.
对《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性别影响评估,发现其引导用人单位积极参加生育保险,消除户籍歧视有助于流动妇女就业。但忽视了男性和灵活就业女性的生育保险需求,生育津贴标准忽视了女性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基金构成中的国家义务缺位。建议立法机关创设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评估机制,以防出现此类性别意识缺失导致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悖的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审视点对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状态进行历史和逻辑的分析,提出女性与高等教育之间经历了疏离、规训到重构的演变过程,而女性自身在其间亦经历了从缺席者到被动客体再到行为主体的转化.社会性别为我们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在中国的语境中,必须找到自己的立场,才能摆脱本土化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但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趋势也愈发明显。通过对案例院校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实证调查发现:本科生在院校、学科/专业选择的动机、过程、结果及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选择专业过程中受到性别观念影响和对性别隔离现象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要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究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并就其背后可能隐含的性别化逻辑和社会结构性的规训进行分析,从观念、政策、制度等层面去思考与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