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认为庄子生命观 ,是把人生看作一个大化流行的自然过程 ,由气而成 ,并复归于无形。庄子以这一观点消释人生悲情 ,即以理化情 ,以情从理。庄子这一极高的生命境界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列举了汉代诗赋、东晋王羲之、陶渊明及北宋苏轼的生命观 ,从中仔细分析他们各自对庄子生命观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曾国武 《天府新论》2004,(Z2):270-271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 ,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献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从小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喜欢画画。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练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  相似文献   

5.
<正> 提起我国书法大师王羲之的故里,人们往往以为在浙江绍兴,甚至直指绍兴兰亭。其实,王羲之真正的故里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即古琅琊。这是《晋书·王羲之传》上,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们把绍兴当作王羲之故里,可能是因为:一、羲之曾为会稽内史,晚年又定居于会稽山阴(即绍兴);二、在绍兴兰亭,羲之曾与太原孙统等四十二人宴集修禊,并亲书名作《兰亭集叙》;三、有些关于羲之的美好传闻,如“写经换鹅”、“书扇价昂”、“巧贴春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称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著作权包含两层意思:一,其文是王羲之所作;二,其书法,也为王羲之所书。我在《王冬之文学艺术创造力与道教文化的关系》(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2期)、《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载《学海》1993年3期)、《中古仙道诗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王羲之部分)已阐述了我的观点。感谢穆欣先生在他《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1965年进行的《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样,使世人对这场“兰亭公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场特殊的争论。争论双…  相似文献   

7.
我在《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中,介绍了王羲之适应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趋势,从原始而粗鄙的五斗米道道士,变成一位吸收了南方上清教文化特色的极富创造精神的文人。本文是续篇,着重探索王羲之在散文创作、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造以及跟南方文化、宗教的密切关系。而论述这一问题,《兰亭集序》的真伪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从《兰亭诗》证《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驳议)的商讨》等三篇论文,挑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关于《兰亭序》真伪的长期争论。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8.
范桂觉 《南方论刊》2015,(4):99-101
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被尊奉为"书圣",历来一直为书法家竞相学习。笔者结合多年之书法学习经验,简要阐述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之于书法创作之重要意义,并由此简论当代书坛书法学习观念之种种倾向,以期对当代书法创作作一些深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永和兰亭之会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文人聚会,与历史上的三月上巳节不同的是,这次聚会少有真正的名士和隐士,也少地方乡贤和道士高僧。到场人员中,约为三派:一是桓温派,二是殷浩派,三是调停派,都分别有代表人物,王羲之本人则属于第三派。东晋政治的格局,是朝廷影响力不强之时,就由世家大族参与其间。由于王姓的影响力与王羲之本人在军政界的地位,永和兰亭之会是王羲之出面约各派共谋国家大事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东晋大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讞,目前学术界在引用时,出现了某些不应有的混乱。本文通过有关史料的钩稽、比勘和辨析,对现存种种说法进行了审慎的考评,指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的说法最为可信,希望学术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陈华 《文史哲》2005,(3):81-85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法书的传入有相当直接的渊源关系。盛唐时,王羲之等的法帖传入日本,受此影响,日本书法开始确立,及至日本奈良时期,全面模仿唐朝,崇拜晋唐的书体在日本盛行。王羲之等的书体由那些来唐朝学习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当时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橘逸势等。晚唐以后,追随和模仿中国的倾向衰弱下来,与此同时,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萌出了新芽。南宋时候的日本书法界,宋朝的书体开始向以王羲之书体为基础的唐朝书体挑战了。明清以来,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年轻时,他的书法就已小有名气。 一次,王羲之路过一家新开的饺子铺,见顾客盈门,便进去瞧了瞧。这时,门口的对联吸引了他: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横匾是鸭儿饺子铺。他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口气这么大的对联,于是决定进去尝尝。很快,饺子端上来了,轻轻咬一口,顿时香味扑鼻。饱餐后,王羲之琢磨:这家饺子真不错,就是对联上的字写得太差,我何不给他们重写一副。于是,就跟伙计询问起主人。  相似文献   

13.
工羲之是位魏晋名士,是个政绩不错的官员,是个文笔优美的散文家,是个难得的思想家,但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太好,成为旷世的奇笔,便掩盖了他的其他成就。或者说,他书法以外的光彩被后人忽略了。王羲之的书名实在太大,一帖被唐太宗带人昭陵的《兰亭序》,经冯承素等描摹,被后世所有的学书者奉为临写的首要范本。凭这帖《兰亭序》,王羲之被尊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祖师。名气大、传说多、实迹少,给后人研究王羲之,理清他的真实面目造成了很大困难,给评介工作者带来的困难更是巨大。郭廉夫先生以学者的严谨花数年之功完成了《王羲之评传》…  相似文献   

14.
《兰亭序》是我国古代书圣、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蜚声华夏,而且驰誉海外,是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15.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扇面,则是宋朝亡国皇帝赵佶御书的草字绢质扇面,该扇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兰亭诗考论     
兰亭诗是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所作的一批诗作。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约十三公里处,有山名兰渚,渚有亭。记载兰亭地理的最古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卷四十“渐江水”条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按照郦道元的说法,东晋一代,除王羲之等人所游的兰亭外,还有王廙之和何无忌所建的兰亭。王廙之生平不详,何无忌生活年代较晚,以此推知,二人所建的兰亭当都在王羲之等所游的兰亭之后,很可能是羲之等所游的兰亭毁坏之后,王廙之在水中另建一亭,后此亭又为水所淹没,于是何无忌又在高处再建一亭。何无忌所建的亭,后来自然也难逃脱毁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客观上给后人考定兰亭的确切地址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7.
<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游宴诗序中一篇著名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世说新语》中曾说,当时“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兰亭会也就是这种美日相邀风气下的集会。史载,东晋水和九年(公元3S3年),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于暮春三月,曾与司徒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右司马孙绰及其子凝、徽、操等四十二人,会于会稽绍兴西南的兰亭,临水洗濯,行修契之礼,按当时风俗以此消除不祥。而流觞曲水,人各赋诗。王羲之受众之托,乘兴即席,为这次集会的诗集写下了  相似文献   

18.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扇面,则是宋朝亡国皇帝赵佶御书的草字绢质扇面,该扇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扇面书画在明清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当时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通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练习,终于达到了无人能及的书法艺术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20.
小兰亭图     
<正> 《兰亭图》,是明朝益王朱常涏为纪念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选绘画、雕刻能手上石,用金箔纸、李廷珪墨,浓淡二色镶拓.图为长条横卷.开头摹刻兰亭摹本五种,次即王羲之在兰亭作序图像.兰亭临池兴建,周围茂椿修竹,溪水涟漪,景色幽雅.与会者四十二人沿溪席地而坐,畅饮赋诗,神情各异.每人所吟,均题榜于上,一目了然.卷尾叙有《兰亭集序》流传过程和益王刻此《兰亭图》始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