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之初起,盖同乐府,无特定调名。词名果起于何时,历时久远,未易究诘。《朱子语类》论诗篇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词类小叙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以歌唱之理推之,似长短句之发生在诗之后,而词之调名,亦从诗之题名渐渐脱变而出。故若《江南弄》、《忆江南》、《杨柳枝》、《竹枝》等调名,殆与诗题无异;然谓词即承五、七言律绝诗来,则又不尽然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具有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欧阳炯提出“诗客曲子词”这一称谓正好揭示了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词,即与曲相对而言。故有“曲子词”之称。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只是当初的词,不一定专指长短句,而是凡入乐的皆以为“词”。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的古文化发展史上,音乐与文学总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古希腊与古印度的“史诗”,原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之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勿庸置疑也是能唱的。《墨子·公孟篇》曰:“弦诗三百,歌词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在当时的应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一些文献中,“诗”就含有“歌词”之意,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曰:“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汉书·艺文志》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由此可见,《诗经》除了是我国第一部可供诵读的诗之总集之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总集,第一部歌词总集。  相似文献   

5.
贺铸年谱     
贺铸,字方回,宋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之贺鬼头.叶梦得为作传见《建康集》略云:“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亦谓:“方回豪爽精悍,书无所不读,哆口竦眉目,面铁色,与人语不少降色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然博闻多志,喜校书,丹黄不去手.诗文皆高,尤工长短句.所为《东山寓声乐府》,脍炙人口.张来云:“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  相似文献   

6.
词至宋蔚为大观,成为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词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特别强调词这一体裁的抒情功能,她在《词论》中首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从李清照现  相似文献   

7.
鲍照诗歌的乐府部分与五言古诗部分,风格明显不同。对此,前贤已有定论。方植之《昭昧詹言》卷六专论鲍诗,于其五言古颇多“典实”、“沉涩”、“板滞”、“(钅东)”、“奥”等词,于其乐府则无这类评价,而代之以“豪宕”、“壮丽”语。沈德潜云:“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 (《说诗醉语》六六)亦拈出乐府独评。王夫之则更直接了当地指出:“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鲍五言恒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涩,初不欲以俊逸自居”。(《古诗评选》)延至当代,仍有论及鲍照诗风者。如张志岳先生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类的科学划分始于《马氏文通》,这是按意义标准划分词类主张的创始与典型代表。如它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以上实字)“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主义者,曰介字。”“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以上虚字)  相似文献   

9.
<正> 元好问为金代文学泰斗,其诗文在当时可谓独步北方文坛。其词上承吴激、蔡松年之后,亦可称为中州之冠。故清刘熙载云:“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也。”(艺概卷四)其词集“遗山乐府”有三卷本及五卷本两种版本,吴庠云:“旧见《遗山乐府》三卷者有赵蜚云借校大德高丽本。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一北宋中期,一颗闪耀异彩的流星闯进了词坛,使历代读者都为之翘首仰望,这就是眉山苏轼的“长短句之诗”。它最先引人注目的,是那横逸斜出、超越常轨的气势。这是因为宋人沿袭晚唐五代花间词人的遗风,对词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词以倚声谐律为本色,以清丽婉约为正宗。所以,苏词的“铜琶铁板”之音,便被宋人讥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真正的艺术珍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到了清代所谓“词之中兴”时期,一些学人把词提到了与诗同尊的地位,强调“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于是,这颗流星那迷离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诗的时代,也是音乐的时代。诗与音乐同源于劳动,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诗。从《诗经》到汉《乐府》,古代的诗歌一直保持着诗乐合一的传统。所以,郑樵说:“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这种诗乐合一的传统到唐代又有新的发展,结合得更紧密了。诗不仅仅是以乐府歌辞的形式出现,不仅仅是“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不再只是以诗入乐,而且也出现了以乐入诗,诗也成了表现和传播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这就是唐代大量涌现的音乐诗。  相似文献   

12.
词,这朵艺苑里的奇葩,自产生那天起,就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歌楼酒肆有她美妙的声音,花间月下有她动人的倩影,即使在塞外绝域也时常回荡着她的旋律。那么,词产生于何时呢?汪森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谁  相似文献   

13.
“乐府”,汉音乐机关名,后沿用为一种诗体,似乎成为文学史上常识性问题了。其实,唐代以前的所谓“乐府诗”,并不只是一种“诗体”,而是有乐谱能够唱的歌曲。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这句话是从《尚书·尧典》来的,前面就是经常为人所引用的“诗言志,歌永言”。可见我们的古人总是把诗与歌,义与声联系在一起的。宋人郑樵在《通志》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时期,歌词创作主要在于应歌,依拍填词,也就是所谓随宫造格,缘题而赋。这是词之初期以诗从乐的具体表现。所以,《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都还不失本调之意。词有小序,起于北宋。正如叶柏村先生所指出“唐五代词,往往调即是题,敷陈本意,所以,揭举调名,不另立题。入宋以后,张先,欧阳修、柳永诸家词,偶尔于调名外标示了简短的题目。至于苏斌的词则绝大多数都有题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乐府诗有“艳”、“趋”、“乱”者,首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说:“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是知乐府诗中,有些诗有“艳”、“趋”或“乱”。下面试就何谓汉魏乐府诗之艳、趋、乱,略抒己见,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答同学问     
承询拙作《王国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81页,新版同)称《颐和园词》为七言排律,是否有误?谨答于次:按:陈寅恪在《论再生缘》这篇著名论文中写道:“《再生缘》之文,质言之,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也。”又说:“弹词之文体,即是七言排律。……白香山之乐府及后来摹拟香山,如吴梅村诸人之七言长篇,亦可适用微之、惜抱之说也。”最后称:“如《再生缘》之文,则在吾国自是长篇七言排律之佳诗”王国维的《颐和园词》,作于壬  相似文献   

17.
清真词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邦彦(美成)为北宋词坛巨擘,至南宋更被奉为词人之冠。自姜夔“脱胎清真”之后,史(梅溪)吴(梦窗)王(沂孙)张(玉田)诸家,莫不以周词为圭臬,其盛名地位不啻江西诗之与黄庭坚。自宋至明清词话,荦荦著名的如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明杨慎《升庵词品》,清周济《四家词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等,对周词也无不寄倾倒之情,或以为“婉约之宗”,或以为“词中老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古乐府《木兰诗》“唧唧”一词,兼收了两种说法:[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唧唧”作织机声的义项中,举了《木兰诗》为例。近年出版的一些古典文学读本也有把“唧唧”解释为织机声的。  相似文献   

19.
《张说之文集》载有《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一首、《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苏摩遮》五首、《破阵乐词》二首、《舞马词》六首、《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合共六调十九首,都是齐言的六言、六言八句、七绝、七律、七言十长调等声诗歌词,多记录歌舞实况。除《乐世》一阕乃大曲摘遍,属小曲外,其他《苏摩遮》五遍,《舞马》六遍及三遍,《踏歌》《破阵乐》各二遍,有些还附有《臆岁乐》《圣代声平乐》《四海和平乐》等的和声结构,可以视作完整的大曲歌辞,配合乐舞演出,场面盛大,多达百人以上,且皆属盛唐著名的曲调。这批作品后人或认作词调,或不认作词调,倘依沈佺期《回波乐》、李白《清平调》等以声诗入词之例,那么张说的十九首作品自然可以认作词调,而张说可能更是唐代最早出现的第二位词人。张说词除记录唐代乐曲及歌辞实况外,描述歌舞场面,精彩生动,同时反映公侯生活、帝室风光、民殷物阜、四夷来服,诗家所谓盛唐气象,约略可见。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为了给字(现在称词)分类,提出了一个分类界说(现在称分类标准)。这就是他所说的:“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马氏对这个界说解说的最后结语说:“……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虚实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