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价值主体,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非人存在物只有在满足人的需求后才具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把一切当成是谋求政治权力和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其结果是弱者利益、未来人利益和自然价值在政治过程中被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确各参与主体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取向,找回政治参与的目的价值,为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价值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争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二者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荀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遭遇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主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提出的挑战,深层生态学定义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著名生态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金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然内在价值幼稚愚蠢。但是,从西方环境整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罗尔斯顿、深层生态学提倡者阿恩·奈斯和盖娅理论贡献人林恩·马古利斯对内在价值论的言说中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乃是对自然存在事态的反思的合理结论,深层生态学扩大了人类主体性的边界,作为一个隐喻嵌于深层生态学言说中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人·元价值·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价值是属人的范畴,“自然价值论”和”泛主体价值论”均未能确证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人本身并不是价值,而是元价值。元价值是比价值更基本的范畴,也是以往价值论研究一直缺位的概念。只有增设元价值概念,才能解决各种从人出发的价值定义却出现“遗漏主体”的逻辑错误。根据元价值派生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人根据需求对对象作出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西方伦理学界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争论双方围绕道德主体的范围和自然的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辩。人类中心主义墨守传统伦理观念,认为道德主体只局限于人。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主体还应当包括自然,它试图通过强调种际平等,把道德关怀范围扩大至非人类存在物,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通过分析、比较生态伦理学各派的主张,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清醒认识:首先,人类要尊重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其次,应恰当处理生态系统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最后,人类还必须对自身的认识偏见时刻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7.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自然内在价值,确立自然的主体性,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内在价值就是自然物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其本质是自然创生万物的能力,也是历史储存起来的成就。自然内在价值根源于自然的主体性、目的性,它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从非生命物质的内在价值到人类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争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二者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儒家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自然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主体、目的”的人学剖析,不难发现,价值主体的属人性、人类目的的自为性之特征证明集中于“自然享有主体性、目的性”从而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看法具有虚拟性。自然内在价值只是一种语义的借用,它是一种情感表达,而不是事实表达。  相似文献   

10.
自然内在价值理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理论。从它被提出开始,便遭到多方诘难。自然是否真的具有内在价值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将诘难归结为四个方面,并从诘难与反诘难的阐述中突显两派之争的实质,阐明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内在困境在于其依然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窠臼。尽管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遇到困难,但其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1.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2.
人性的观点及当代心理学研究者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性是与人相关的学科都在共同探讨的问题,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多层次性,致使每门学科都只能研究其一部分本性,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对人性给予认识和解读。心理学是以人为主题的学科,但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性被分解与割裂,致使心理学面临危机四伏的不统一困境。当代心理学研究者只有以人为主题,在对人性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展开研究,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和独特的学科,展示出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或它所存在的根据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关于建立主体性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提出人的问题,他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思想动机和理论主题始终是个体的人和感性,这也是李泽厚提出主体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意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对人的问题的特别关注,充分显现了其美学的现代性特质,使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5.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6.
试论自然的内在价值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分析,指出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误把自然物的合生态规律性当作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并由此认为自然存在物具有主体性,有“泛主体化”与脱离实践之嫌。内在价值是人类所特有的并包含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自我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超越传统价值观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以人为道德主体的行为价值问题,即人性问题。当网络虚拟空间中人性自利成份过分膨胀,而制约它的理性工具过分软化,就容易引发人的道德人格扭曲、道德冲突等非理性倾向的网络道德问题。从现实人性善恶趋向于自利入手,对网络所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求网络道德的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18.
环境法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立场,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人本主义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生态权益只能作为法律客体对待,因此非人类存在物,如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都不能成为法律上的主体,因而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生态主义认为人与动植物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在法律上应该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平等保护。这两种对立的立场会对个案的结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环境法没有明确确立何种立场是根本立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环境法法律方法,尤其是利益衡量的方法来解决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二程的仁学思想体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仁学自然观。这一仁学自然观把仁扩展到天地万物,使仁成为人与宇宙自然的共同本性。它在内容上包括“与物同体”的同体自然观、“以生为道”的生生自然观和“诚敬存仁”的诚敬自然论。而生态价值则是二程仁学自然观在当代的重要诠释维度。二程的仁学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观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价值独立性。它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但反对把“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解释成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 ,他的“人化”主要含义是“人力化”。他“创立”“广义自然人化说”是为了无限制地扩大“人力”的辐射范围 ,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概念魔术。通过解构这一“魔术” ,可以看出自然美的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契合” ,其单纯本质———“自然的宜人化” ,是对这种主客体契合关系从主体感受角度进行表述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