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伴随我国乡村国情的变迁,现行的“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撤并乡镇”的治理体制改革模式也深陷困境。构建“县政乡治村派”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实现从“村自治”到“乡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民主事业发展的新航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农民权益保障已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统筹城乡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的内在要求。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以"法律机制、自治机制、服务机制、评估机制、合作机制"为核心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体系,是有效化解统筹城乡中的深层次矛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具有集聚要素、平台节点、桥梁纽带作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小城镇发展既面临着承接城市产业转移、集聚更多人口等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发展趋势不明、建设发展资源不足、规划统筹不够、功能培育不强等突出问题,各地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素利用、产业发展、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把其建设成为区域都市化的重要一翼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焕三 《东方论坛》2010,(3):106-111
追踪"城乡一体化"形成的脉络发现,最早是用"统筹城乡发展"概念来表达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使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总结概括了"五个统筹"并做了详细的解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各领域的全面互动和对接,在宏观层面主要指城乡政策的调整完善,构建城乡统一政策体制框架;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城乡各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城乡双方的互惠、互利、互补和共赢。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因地制宜改革现有乡镇体制,完善基层政权对村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发展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以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就是政府通过对资金和各种教育资源的统一筹措和安排,使城乡教育获得平衡发展,为城乡公民提供较平等的教育条件。由于以往城乡教育没有实行统筹发展,导致部分公民没有得到应得的教育资源。在当前,我们应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来引领城乡教育的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始终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现阶段我国正经历新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便成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寻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考虑城镇化建设基础上城乡一体化现状发现,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以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求为演变历程,以为群众民生谋福祉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不畅,阻碍城乡融合;城乡社会服务分配不均,制约城乡发展等诸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严重放缓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进程。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新型城乡关系,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市现代化。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打破传统城乡分离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有为市场与有效政府相结合的作用,打破要素流通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要素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破户籍藩篱,释放城乡发展新潜力。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以发展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为战略支点,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下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存问题,查找短板,突破要害,分析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打破分割,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性社会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城乡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寻求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选择,以期探寻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现代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作用瓦解了传统乡村共同体,但这也为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当前应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以乡村政治共同体、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伦理共同体、乡村精神共同体为主的四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民幸福;有效连接城市社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互动、一体发展,维护整体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长期关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文章从"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大战略性问题","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以体制机制创新拓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空间","统筹城乡发展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整体推进"等六个方面研究其深刻内涵。习近平同志的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具有尊重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内在规律,贴民心、接地气、求实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强调务实性和政策的执行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本文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反映其最新进展,把握其动态,为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主要内容,以城乡平衡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和谐农村是一种新提法,它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简练表述.和谐农村的伦理内涵和伦理意义十分丰富.挖掘和谐农村的伦理思想,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农村发展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甘肃省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力度,但是,甘肃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整体上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元性、完善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活的基层细胞,是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苯政治制度。社区建设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实现方式。搞好社区建设,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发展我国基层民主,有着重要意义。社区建设有其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搞好社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教育机制、管理机制、投入机制、人才机制、服务机制等方面提供制度性保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达到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管是对于“和谐”还是“发展”,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快建立或完善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发展小城镇与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侧面,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都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就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借鉴赣州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统筹城乡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统筹城乡就业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其中,建立以市场导向就业为基础平台、以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因素、以政府促进就业(创业)为关键手段和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为目标是统筹城乡就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摘要:20世纪60年代韩国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依据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与跨越式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发展是在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农业濒临崩溃、工农与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以及文化颓废、乡风堕落、环境污染、管理混乱的农村背景下进行的。韩国新村运动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在动力,使运动上升为新国家建设运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官民一体和“民主导”,学者广泛参与,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经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投入体制,加强调查研究和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推动组织体制创新,保证新农村建设做到善始善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