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流派.符号主义认为智能是基于逻辑规则的符号操作;联结主义认为智能是脑神经元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行为主义认为智能是通过感知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三者的理论之间既有分歧也有相通点.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而言,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地延展了人类认知.从技术的悲观派与乐观派对比视角而言,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悲观主义态度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略显过早,且在某种程度上会迟滞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从三大流派的特质差异性而言,各流派的融合发展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在"身体—心智—世界"的交织关系中,实现对人类心智进行整体性关系框架的模拟.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开启了人类继生物进化、文化进化之后崭新的技术进化之路,促进了人与技术的弥合与统一.人工智能可以发挥辅助和增强功能,但无法完全取代具身化和社会化的人类智能.“认知”层面的单维界定将智能简化为特定的理性认知,“心智”层面的多维界定引入“主观”的经验、意识、情感等因素对智能予以审视.以心智哲学为基础,从社会视角透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人类智能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虽在结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性,但从过程上看却不尽然;人类智能具有情感性,是心与身、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统一;人类智能具有意向性,能够超出自身活动本身与外物或外事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在思考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存在人工智能将淘汰人类的取代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无关的外在论两种倾向。我们提出第三种路径,即数字生态下的智能关联主义。智能关联主义并不注重在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进行区分,而是将之还原为数字生态的信息体,信息体即被一定的数字环境赋形的数据。在赋形的信息体基础上,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解释性路径,形成了与行动元和其他行动元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大的数字生态信息层,而人与非人、真实与虚拟、自然与社会的行动元都是这个信息层上运行和展开。这个数字生态的信息不断构造出新的关联,而新的智能关联进一步促成了人与智能体在行动元基础上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4.
行为主义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三大技术流派之一,深受行为主义和控制论的影响。行为主义人工智能主张基于感知运动来模拟人类智能,认为智能是从感应器的信息转换以及智能体与世界互动中涌现出来。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具有智能的类人性与具身性,反映主体间性、默认表示、在世界中的存在、在手状态等哲学观。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作为认知科学要素,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的双重特征,折射出新形态的人技关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来说,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继承分而治之的机械还原论,基于涉身认知方法论探讨人工智能的内在机制,包含感知行为、世界学习和预测等研究纲领。总之,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的哲学探讨,有助于厘清其概念、本质、属性特征,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5.
深度学习框架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专业领域超越人类,但沿此路径能否指引机器模拟出类人智能仍然没有定论。强计算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和智能可以被物理还原,甚至可以忽略意识。哥德尔等学者则倾向于机器无法模拟或超越人类。文章提出认知坎陷(意识片段)的“附着”与“隧通”这一对范畴,从新的视角探讨心智的工作模式。认知坎陷具有超越时空和流变的特性,在某时某地某景可以“附着”在某个具体对象之上。认知坎陷之间可以通过“隧通”链接成一个网络。“自我”作为最原初和最重要的认知坎陷,是人类意识与智能的发端。智能的作用之一是在情景改变时将“自我”“附着”到更合适的对象上。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它产生于认知科学从非涉身心智观向涉身心智观的深刻哲学转变之中。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语言范畴和结构源于人的感知一运动经验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方法论层面,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认知、文化及语言使用的具体完整性之中解释语言的共性,为充分刻画语言的人文维度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心智数字计算理论和心智联结主义计算理论是非涉身认知的计算—表征研究范式中的两种理论,二者都有学科根源和哲学根源,并且都存在着局限性和困境。心智数字计算—表征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符号接地问题、符号表征问题、常识问题、规则描述和专家系统问题以及"框架问题"等诸多难题上。心智联结主义计算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知识获取、表征和处理,模拟人类心智以及模拟人类自适应、自学习和与环境发生作用的能力等方面。要解决当代认知科学哲学中的表征问题,关键就在于使认知回归身体、嵌入环境,寻求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知主义既保证了价值话语的客观认知性质,也确立了价值经验的主观现象性质,价值判断是与某种人类敏感性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特性既引起反应,也依赖于反应。但是麦克道威尔的敏感性理论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认知主义,而只有一种康德式的内在认知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认知主义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9.
元伦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确定伦理陈述的属性.在这方面,存在着情感性的非认知与描述性的认知两种看法.布莱克本在确定伦理陈述的属性时,既继承了情感主义,坚持非认知立场,又接受了某种意义上的实在论观点,以避免情感主义解释"成真性"问题时的困境.基于布莱克本的这种"准实在论"观点,通过分析非认知主义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的关系,表明与认知的实在论相比,这种观点无需进行形而上学层面的那种预设,就能很好地解释混合世界的非存在性.客观地讲,这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非认知主义,使布莱克本的那种实在论在弗雷格-吉奇难题的解答上表现出特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本质上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并非有机智能.针对"司法人工智能热",应立足于工具主义的定位,辩证地理解司法人工智能的两面性——"善假于物"和"审判异化".在司法公正、效率、管理和服务公众方面,司法人工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司法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服从于法官主体能动性、止步于司法根本属性,避免不平等的固化和扩大.相应地,对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持拥抱和审慎的态度,要在理论极限和现实基线之间探索出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本质上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并非有机智能.针对"司法人工智能热",应立足于工具主义的定位,辩证地理解司法人工智能的两面性——"善假于物"和"审判异化".在司法公正、效率、管理和服务公众方面,司法人工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司法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服从于法官主体能动性、止步于司法根本属性,避免不平等的固化和扩大.相应地,对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持拥抱和审慎的态度,要在理论极限和现实基线之间探索出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非形式化的直觉、顿悟以及行动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产生类似于人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人类理解充斥着反思要素,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理解;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理解具有的“前结构”;最重要地,人工智能自身蕴含的离身认知逻辑与人类具身性的理解并不融贯,这可能是它无法真正具有理解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自然认知得到充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认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种认知形式是何种关系,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推理,科学上存在着“探索黑箱”,哲学上存在着“解释鸿沟”。鉴于认知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解释上的困难,这里将适应性表征作为认知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据此来探讨人工认知与自然认知的统一认知架构、认知推理的形式表征、概念与语境模型。研究试图表明,认知系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均是适应性表征系统,具有自适应、自复制、自组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知主体,无论是碳基生物,还是硅基装置,都是适应性实体,其行为都是适应性认知。因此,认知或智能是适应性和表征性的统一,适应性表征可合理地说明或解决认知或智能生成问题。这意味着,在适应性表征框架下,人工认知通过模拟自然认知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成像人类认知具有的通用智能,这可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这里使用基于语境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来修正通用认知架构与认知推理模型,将人工主体分为逻辑主体、搜索主体、决策主体、学习主体和问题-解决主体,建构了一个形式化的语境模型,力图解释或解决科学和哲学普遍关注的智能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探析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双重影响,对于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合理路径,尽早预测和防范风险,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了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带来了局部认知的深化,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整体认知的思维习惯;人工智能引导人们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对因果关系的追寻,对事物变化可能的后果缺乏敏感性;人工智能使得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延伸,同时有可能影响"大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倡导和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用心"思维能力,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以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代替人的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出智能劳动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劳动而言的新型劳动方式。如果以智能劳动为分析对象,揭示智能劳动创造价值,依然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到解释。每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尤其是产业的革命。作为一项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则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直接参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表现出与人类理性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从提升产业业态、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与技术的深层次联系。同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和带动者。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应根据沿线国家技术状况布局,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演进,生成新兴产业并改造原有产业。让"人工智能红利"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动能,助力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从价值论的视角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本体论才是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深层路径,并试图对语言以及认知的本质作出揭示。语言具身认知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摒弃了工具主义、计算主义语言观所持的"认知即计算"的观点,视语言为表现人们生存,揭示生命意义,反映人类对自我、对世界认识与想象的社会文化现象,把语言认知看做是认识、寻找以及改变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当身体进入认知活动,才能获得对于认知的本真理解。认知是一项身体参与下的创造性活动,在大脑的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也实现了语言的本质价值建构以及认知主体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体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2016年以来,Alpha Go在与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较量中彻底碾压了人类,由此引发了大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关注和担忧。本文以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为参照,重审了"人的智能是什么"以及"人之为人有何特别之处"这两个哲学问题,并从新的角度论说了笛卡尔区分人和机器的合理性。本文主张,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智能的两种表现形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有观念构造的演化;只要人工智能没有出现这个层面的演化,人就和机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延展认知综合了具身认知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观点,将脑、身体与环境都看作为动力系统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综合并不能掩盖它的根本问题,即将人类认知在本质上理解为信息加工。Adams和Aizawa从延展认知的论证逻辑入手,将认知的标志给揭示了出来。我们进一步反思发现,延展认知在本质上扩大了人类认知的内涵,它以认知系统代替认知,将问题的重点巧妙地转移到认知系统的构成成分上,从而以一种混乱视听的"认知"概念误解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又是如何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这是当今认知主义和人工智能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认知主义通过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得出了“心智是神经元”的命题,这是一个黑格尔意义上的无限判断,它阐明了意识是一种涉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性现象,只有在过去与现在以及现在与其自身关联短路的情况下意识才得以产生。当今哲学家齐泽克从精神分析视差的视野出发,通过对认知主义的“心智是神经元”命题的分析,阐明了其中所蕴含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意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了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齐泽克认为,意识的产生和主体对世界的认知与阿尔都塞式理论问题框架的形成及其场所变换过程极其相似:场所变换发生于新问题产生的瞬间,在这个过程里,理论问题框架的外在结构虽然不发生变化,但其内部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因此,阿尔都塞的解读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其症候阅读法阐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新问题框架: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忽视或疏忽之处,马克思偶然使自己置身于新的场所,从而形成了新的问题框架,并为人类未来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智能科技的革命性进步必将助力中国创造智能政治文明新形态,这种助力作用的逻辑机理可以从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的授受过程予以解释。所谓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就是人类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而构建智能、高效和向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效能的活动过程。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这种赋能,在种类结构上表现为多样性赋能,在现实实践上表现为多维度、多种类的复合赋能,在愿景结果上表现为形成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实际上,要通过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赋能而型构出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需要依靠一套复杂的作用机理,即人机授受赋能机理。在这个授受赋能的愿景过程中,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得以产生,人的主体价值得以提升,智能政治文明得以形成。在当今的数智时代,中国要创造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就要大力发展数智科技,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数智化支撑,建设数智政府,推进数智治理,发展数智政治文明,从而,渐进地创造智能政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