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金瓶梅>中西门庆的经济活动,认为西门庆具有新兴商人的某些经营思想,但从本质上说,他的封建利益高于他的商业利益,是那个时代官商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对中学固守儒学的"纲常"理论,以政教相维为基础,力倡"忠教爱国"的中学,以达"保国、保种、保教"的目的;对西学,他主张在某些方面学习西学,以"开风气",使清政府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对中西学的关系,他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西学补中学之不足,以中学来衡量西学。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在学习西学、引入西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达到了"开风气"的目的。但他同时又固守封建纲常和封建君主制这一最后防线,有悖于历史潮流,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封建社会商人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法律困辱商人,使其居于四民之末,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具体措施有所损益,但抑商的主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商人的法律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且受到诸多限制甚至剥夺。通过对商人的经济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分析,可见商人低下的法律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法律地位之所以低下,既受统治者维护自然经济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维护封建政权和等级秩序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还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是各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胡适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成员,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究竟是以怎样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目的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他在这个运动中所宣扬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思想应该怎样分析?胡适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又如何?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一)要弄清楚胡适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以及他留学美国期间的政治态度,应依据最基本的材料——《藏晖室札记》(即《胡适留学日记》).一八五一年胡适出生于官僚地主商人家庭,少年时期从其父亲那儿接受过封建教育.一九○四年他来上海读书,开始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七年留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隋唐时期河洛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首善地区之一,其商品经济颇具特色。而这一切则 完全得益于商业领域最活跃的因素──商人,是商人在封建时代特殊的抑商环境下,发展了该地区的商 业,繁荣了市场。先秦是河洛地区商人阶层形成和壮大的历史阶段,商人群体不断增大,商业资本日渐活 跃,经营的地域和商品种类不断扩大。汉唐时期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商人开始插足政治领域,而官员则 从事经商买卖,形成官商合一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减少了国家税收,干扰了国家政策的顺利贯彻执 行,加速了封建政权的腐朽化,使封建的商业经济沿着畸形化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代北京的铺户及其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城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性城市,聚集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封建政府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将从事商业活动并有店铺者称之为"铺户"。铺户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诸多铺户中,对京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有百年老店、老米碓坊以及银号钱庄等,也包括那些有着许多铺户的大商人乃至御用商人。他们在京城乃至国家经济运行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资本的积累与封建政治的关系过于密切,所以,是难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的创作按其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八二○年至一八三○年七月革命,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那正是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封建贵族重又掌握政权,虽竭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恢复旧日法国的封建秩序,但终究改变不了封建贵族没落、资产阶级得势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是神学政治论的集大成者.他从维护封建秩序和教会权威出发,通过调和各派观点而构筑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神学体系,其政治思想包含于神学体系之内.全面考察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就会发现民主、自由、法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代内核,即人民有抵抗暴政的权利,法律和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应当参与政治;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和精神自由;国家有实施法治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黑桃皇后>创作于1833年.过去,人们大多从技巧层面对它进行评价,而对它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却有所忽视.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期.他亲眼目睹并深切感受到了俄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在小说中反映了金钱对人的思想的侵蚀,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金钱骑士"形象.小说是19世纪初俄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在对"礼崩"所象征的社会政治秩序崩溃的反思中,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制度安排和秩序规范;通过对"乐坏"所写照的文化秩序坍塌的反思,阐述了他的人性论思想,并以之作为其政治哲学的价值依据.儒士既是"王道"、"仁政"制度安排和秩序规范的实践者,也是人性论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民间从事航海贸易的典型代表,汪直的海商身份不容置疑,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非凡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这一群体的领袖人物。他讲求商业诚信,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并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商业理想———互市。而对于"海盗"和"倭寇"的指摘,并没有准确而可信的证据。汪直的败亡,归根结底是其代表的商业生产方式不容于当时以自然经济为根基的封建社会,最终被统治集团作为政治靶标予以剿除。  相似文献   

12.
韩非是战国末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将老子的自然无为主义与荀子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人性论、认识论相结合,为其法哲学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韩非子对人性弱点的认识,对君主时代权威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对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批判,尖锐深刻。韩非子的霸权主义及强力意志论为秦富国强兵、吞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前导。  相似文献   

13.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14.
读凡·高短暂的艺术生命,可以看到凡.高通过艺术实践,深切的体会到那些表面的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用自己的色彩打破了条条框框实现了色彩本质的解放,用自己的情感去绘画,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在现实与想象中释放出动感、绚丽的色彩,使艺术具有了更多的抽象因素,用自己的生命感动世人,创造了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绘画中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感应世界,为推动艺术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的存在,绘画艺术更加有了生气,色彩艺术再次迸发新的真谛,为人们对色彩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艺术实践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认识金朝政治的特殊性,以由辽仕金的韩企先为研究对象.研究他在金初政坛被信任、重用.为相几二十年的政治作为与历史背景。把他在政坛上的成功概言为“隐者政治”。他的隐者政治是金初贵族政治与皇权政治夹缝中的产物,属于个人,也属于金朝社会,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贬官江州后对人生采取"放达"态度,回避现实矛盾;诗歌创作以吟咏性情为主,主要表现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其人其文,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放达"之风,影响所及,从晚唐五代直至宋初。王禹发展了白居易的"谪官"文学、"吏隐"文学,将其傲岸贞刚的人格精神灌注在文学创作中,诗歌富有新的时代内涵,学习白居易而不为其所阈;诗歌创作回归"言志"传统,赋予宋代文学以"纵横"的时代精神,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著《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之一。长期以来夏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贪婪,吝啬,残忍容一身的不受欢迎的反面角色。强烈的金钱欲使他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成为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一个残酷无情的家长。他把钱视为命根子,甚至他认为金钱比他的女儿更重要。这一切评价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作为一个犹太商人,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性格多面性的立体形象,他作为一个放债人,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要求在人格上与他人平等,他为奴隶代言,这是他令人敬佩的一面。本文拟从夏洛克的地位,处世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夏洛克形象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仲长统是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他才华横溢,满腹经论,明于知人,期望为东汉皇朝刷新政治,重整秩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后由尚书令荀或举荐为尚书郎,参与曹操军事活动.在荀或因反对曹操专权死于非命后,仲长统即转而发愤著述,留下一部<昌言>.他猛烈抨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造成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百姓苦难,揭露豪人之家势力膨胀带来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提出限田抑兼并、减刑救贫弱,慎选举正官风,重本抑末发展经济,以及加强武备,注重教化,移风易俗等主张,展示了儒家的传统理念.由于仕途受挫,他又深感"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希望"卜居清旷",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享受生之快乐.  相似文献   

20.
吕不韦是历史上以富商身份参与政治并影响政治的第一人 ,其桃色污点虽然说对他的形象有影响 ,但对其评价应注重其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吕不韦出身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工商业发达地区 ,他为秦灭东周的举措震动天下。吕不韦显赫时曾经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失势后亦于洛阳结束了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