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略论教育在观代劳动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李桂荣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则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程,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将产生强大的幅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主要源泉。到2000年,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推广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承担着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任,是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联结点。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既是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素,又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存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资源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并存,劳动力资源结构失衡等问题。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要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在资源开发以及由此形成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 ,一方面 ,往往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增长点少 ,就业弹性小 ,吸纳劳动力能力弱 ;另一方面 ,既要承担深化改革、下岗分流而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又要面对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在现阶段 ,解决好这一问题应充分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科学分析影响和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 ;积极探索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资源开发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未能有效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资源开发评估模式 ,对实践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评估理念与评估流程 ,构建了基于集对分析 (SPA)的同异反评估方法的评估模型。作者指出了目前评估工作存在的误区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有效配置的杠杆。它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它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同时 ,成人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应树立大质量观 ,应推进社会化进程 ,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黄兴农业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黄兴农业思路中的农业现代化意识和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发展应以物质增量为基础,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就是在物质增量利益的配置上出了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法以重新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经济法是反映劳动力个人所有制要求,确认、设定和保护劳动力自益权的一个现代法律部门。完善经济法,就需要将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以及保护劳动力权写入宪法,并将经济法与社会法、奖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整资本逐利、劳动取酬和管理增收三方主体之间的物质增量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从保护劳动力自益权、保障发展公平的意义上,科学地开发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而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前,石油企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内部劳动力流向失控,使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由此产生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走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就必须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认识石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客观规律,确定合理的结构,控制流向,实现劳动力的良性循环。 一、石油企业劳动力需求与结构的依据 以加工业为代表的一般工业企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于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和劳动生产率。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澳大利亚开发初期,女性流放犯在劳动力资源以及“特殊角色”方面的历史作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主要指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正常新老更替的现象。从负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二是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匮乏威胁;四是对农村土地资源形成错配,亟待制度创新;五是冲击传统农村社会运行体系。从正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也同时为中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国家应当鼓励弱质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构建起城乡间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培育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国有企业应该正确分析其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尽快建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要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渐突出,而其在延边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地位尚未充分显现。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延边人力资源总体态势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关联特征,同时延边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也存在共性和特性问题。实现延边区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均衡就业,主要应从产业结构升级、劳务输出转型、特色经济培育以及教育结构调整等视角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流通中的大部分劳动都只是价值实现的条件 ,而不是创造价值本身的劳动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凡是配置资源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而流通劳动在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流通劳动价值观 ,即流通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甚至是比生产劳动更为重要而有效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 ,重视流通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创造价值的功能 ,是我们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创造价值和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与竞争压力,现实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劳动非效率状况,而且产出的增长也不得不企求于耗费更多的其他要素资源。制度创新或说是改革以后,随着激励与监管机制完善而产生的劳动效率系数的提升,在劳动行为系数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劳动效率与产出增长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6.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会遇到传统的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自然资源的匮乏、国内农业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制度约束等的限制。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碳捕获为目的的固碳农业及和谐共生的立体农业等三种模式。可以从提升农民低碳农业理念、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等方面来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视域下,采用统计分析、逐步回归、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等计量技术,综合分析了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生产资源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水资源投入、化肥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呈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弹性系数依次为0.719、0.573、0.300,而土地、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农用机械、农业劳动力、农业科技等生产资源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建议通过优化生产资源投入结构、遵循科学适量原则、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提升农业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及生态环保意识以促进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而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备受关注,但目前对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缺乏明确的解释。本文从互补性资产理论出发,分别探讨数据与技术、资本、劳动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研究表明:在与技术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能够帮助创新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互补性资产,从而产生技术创新;在与资本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降低了企业获取作为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的互补性资产的成本,从而产生成本创新;在与劳动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能够从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提升互补性资产的生成效率,从而产生流程创新。最终,数据要素在与核心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下,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和能力的不同来源,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模式,它们各有优点和缺陷。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待开发技术的特点,三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资源和能力。现代企业大量选择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原因在于:首先,这是现代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其次,世界范围内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才、技术成果及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越来越多,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技术便成为可能;第三,相比独立创新和引进再创新,合作创新模式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