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由于各部门法采取不同的利益本位,不同部门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各具特色甚至相互冲突.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其正义性表现为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只有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才能得到经济法的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消费者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的法律本位应有明确的权利主体,而不是抽象的社会整体利益;从反垄断法的法律价值、反垄断法上的利益,反垄断法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机制来看,可以说反垄断法是以消费者为本位。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门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此也有众多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对各学说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经济法是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价值本位的,带有明显社会性的,不属于公私法和狭义上社会法范畴的独立的新兴法律部门,其带有明显的经济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法律。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 ,以社会利益为导向 ,对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5.
唐孝东 《兰州学刊》2005,1(1):163-166
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心.近年来,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法与民商法价值比较研究的角度,以经济法与民商法二者的产生、发生和法律本位、价值理性为基础,从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利益、平等、效率、安全等价值理念进行比较研究,这将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自治组织不发达存在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瓶颈”,二是政府支持不够,三是法律规范不足。经济法在个体利益普遍化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重要的主体之一就是社会自治组织。中国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对解决现实中国社会的有关矛盾,对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学界的代表人物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体系以及性质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在调整对象与体系问题上,从现有理论来看,要么无法包容现实的经济法门类,要么把一些不该包括的内容纳入其中去了,而且各种争议观点基本上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其理论渊源。我们应当详细考察我国现行经济法律的基本内容,对现实的法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经济法的共性来归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体系。关于经济法的性质,尽管无须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但是,这种划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理论基本遵从着私法的个体本位,公法的国家本位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这样一条思路。我们认为,国家本位的提法过于宽泛,应当用“政府本位”取代国家本位。同时,应当从社会本位与社会主义的天然联系中理解中国经济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并不是对契约自由的根本否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私法自治、契约自由是受宪法保护或是说放在宪法位置上的自由。所谓宪法上的自由,即是说这种自由具有至高无上性,任何人(包括国家,原则上都不能对其进行侵害。相反,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其价值目标是追求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的实现。经济法作为典型的“社会本位”法,其产生根植于国家对经济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得益于法哲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即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保障经济总量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竞争秩序、协调社会再分配,将经济个体的行为纳入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框架中来评价,以使经济自由与秩序、效果与公正、经济民主与集中达到统一。在此其中,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与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并已认可的道德是有着深刻的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价值生成的基础 ,存在于经济法产生的必然性和走向成熟的发展中。经济法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 ,其直接动因是矫正市场失灵。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济法积极地调整着自我功能 ,其价值日趋完善。社会本位和利益最大化 ,是经济法最高价值追求 ,也是经济法价值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刘旭 《理论界》2012,(5):52-53
金融监管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监管法应当具有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在经济社会化条件下,实现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实质公平、正义。金融监管法的理念主导着金融监管的法律调整,决定着金融监管的方式、倾向性和实际作用。现代金融监管法应当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一方面激发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整体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是经济法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经济法价值是法律价值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包含了法的一般价值目标。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有着其特有的价值取向。而在经济法诸多并存的价值目标中,体现了一个核心的、主导的价值理念,即社会整体效益。效益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基石;整体性是经济法效益价值的本质特征。社会整体调节机制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致力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善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据地",它上联政府,下系农户.从整体来看,我国刚刚起步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融国家整体利益与农民个体利益于一身,立足社会本位,以追求我国农村与城市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这些内容恰恰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的天然交点.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般分析入手,认为我国经济法传统定位所依赖的"市场经济--市场失灵--经济法"模式过于单一化,从而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的现代经济法定位模式应该按照多元化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与社会利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利益是经济法的本位利益,社会利益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安全、机会公平、社会进步)与五个具体方面(生存、发展、平等、国家安全、市场经济)。为了社会利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经营自由和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14.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自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性。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是不可分的,又是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权利与义务在价值上具有主次关系,权利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占主导地位,法律应以权利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而权利本位应坚持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协调,强调个人权利本位与社会权利本位的统一。如此,才能实现法律保障人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进的经济转型国家,我国的行业协会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对行业协会的经济法确认与规制是必要的。行业协会的功能和特征决定其是经济法主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认其经济法的独立主体地位。行业协会的经济法规制应系统化,包括完善经济法主体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在内的各项经济法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是以尊重市场机制为前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法的产生是为了弥补民法、行政法的不足,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引导法、规制法、平衡法.  相似文献   

17.
章礼强 《齐鲁学刊》2007,1(5):148-152
西方古代城邦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权,一是私权,一是公权;并以此为规范对象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即私法和公法。市民社会是一个以市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民法亦当是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的私法。现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大面积城市化引致了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熟,亟需民法高扬市民即私主体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8.
丁国峰 《学术探索》2013,(12):73-77
反贫困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契合了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凸显了经济法社会责任本位的实质内容,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反贫困的嬗变历程表明贫困地区正在缩小范围,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形势仍然严峻,反贫困法律制度严重欠缺,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法律制度体系,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一价值取向是经济法的功能和目标所决定的。是克服市场失灵、民法失灵的要求;是追求公平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对政府失灵也要有所控制,因此,笔者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  相似文献   

20.
要准确认识经济法的本质以及其与民法等相关法律部门的实质区别、联系,必须从源头入手。从经济法自身历史来看,即使具有国家干预的特性,但也不能掩盖经济法来源于市民社会这一事实。经济法的属性应从市民社会这一角度来论证,而不是从政治国家的角度来寻求。只有真正弄清楚了市民社会与经济法的源与流的关系,才能科学地建构经济法的理论体系,才能达到真正的经济法治,实现我国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