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收录其陆续写于1918-1922年间的白话小说15篇及《自序》,内文本一篇一个新样式。本文着力于文本风景鉴赏,延长副文本线,即每篇小说发表、结集出版的传播途径、手稿等物态遗存,并结合鲁迅自述,再现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交予公众并成为伟大开端的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曾经长期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并不合乎历史事实。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前此就已发表了穆儒丐的白话长篇小说《女优》、《梅兰芳》、《香粉夜叉》,以及冬斋的白话长篇小说《糊突谈》等。这几部长期被人忽略的作品,其水平绝不在五四以后逐渐成熟的不少白话长篇小说之下。因此,我们虽不敢也无意断言它们才是最早问世的所谓"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顶"桂冠"也决不该归属于《冲积期化石》。  相似文献   

4.
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下,还原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也是鲁迅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作品。它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上。  相似文献   

6.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都令人敬重和怀念。——丁玲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白话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就在鲁迅发表他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的第二年,叶圣陶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后改为《一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两年之中共发表了二十个短篇,并以《隔膜》名篇,结集为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付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随着作者思想和技巧的不断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后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式,现代白话小说不存在天然的定义,而是经由不断地辩驳与实践,在“运动”中成型为以现代语言反映现代人情感意志的体式。《一日》以严正的书面白话回应迹近 “游戏”的打油诗,“显然是一篇记事而不是小说”;而《狂人日记》对“人情”的反复捕捉,来自于真实并充满深度的生命体验。《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展现了白话与文言互相搏斗的痕迹,体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艰难诞生的过程。对比可见,只有“向内”地探索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才能真正释放隐藏在社会历史深处的“人”与“情”,从而打开现代白话小说内蕴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开始,文学史界都默认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端”地位,在此认知视角下,陈衡哲的《一日》、刘韵琴的《大公子》、李劼人的《游园会》由于形式上未能突破传统写作范式,创设有“意味”的现代白话小说体;语言上未能突破地方圈层,融入文化中心的语言结构;情感上不能与五四文化的普世价值合流而无法被纳入“现代白话”的研究视野。讨论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不仅能够反映出五四时期新的小说形式、语言结构和情感价值的诉求,也能够揭示出文学革命前后文化中心—边缘的替换与变更,更能折射出以北京为轴心的五四新文学辐射结构之外的更多的“现代”表现。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高中学生要读懂这篇小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几年来,我经常考虑:如何指导同学读懂这篇小说?我还考虑: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读懂它?因为以已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诚然,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很丰富、很精辟、很深刻,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完全等于作品研究,语文课也不是学术报告会,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需要一番消化和改造的功夫,更何况有些说法也有不够准确、不够精当、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我们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日记”宋曦业1918年4月,也就是在震惊中外的“5·4”运动爆发的一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震惊中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当历史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10年后的1928年,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又确立了一位女作家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3.
1914年发表在《中华小说界》的《小说丛话》,是一篇展现中国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过程的重要理论文章。本文首先指出,这篇被认为是由历史学家吕思勉所撰的文章,大量参考了日本明治时期太田善男的《文学概论》。吕思勉的目的,是以此矫正晚清流行的小说实用论,以及建立中国小说是为美术的观念。论文最末指出,《小说丛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以西方novel、romance概念带出现代中国小说观念中"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的出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的巨匠,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探讨和研究《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它是怎样形成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文学语言,又是怎样奠定了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等问题,不仅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鲁迅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由于表现形式的特别,从发表之日到现在,对它的创作方法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23年10月的《学灯》杂志上,刊载过丫生写的一篇《读<呐喊>》,他将《呐喊》中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多为赤裸裸的写实,活现出社会之真实背影。”一类则“含有不可解说的神秘的理想”。《狂人日记》就被他当作第二类(即神秘主义)小说的“开其端”者。解放后,虽然没有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了,但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体认着科学的文学观念的学术著作,对我国文学史学科的初创,具有相对的示范意义。《白话文学史》的突出贡献,是以文体形式为线索,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学,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势,影响了此后一系列文学史著作的编著;《白话文学史》的五大缺点,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目的的冲突。这些,都应做出历史的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尝试集》 ,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更是一部具有现代品格表征与内涵的诗歌样本 ,对我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导航意义。本文从哲学观念的现代性、文体的现代性、诗歌理论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对它的现代品性进行了整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20.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从创作到出版,再到改编成电影,横跨"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不同文学史时期。契合与分裂构成了《青春万岁》从小说到电影之不同艺术形态转换的基本特征。小说《青春万岁》的改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内涵,具有文学史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