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济的、社会的隐患,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子。夫妻在外出与留守的抉择中,多数妻子无奈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留守妻子”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才留守在农村的,但她们却缺乏将子女教育成才的自信和能力;丈夫外出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妻子”认为其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了,部分认为更幸福的妇女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多或可以免除家庭暴力行为;“留守妻子”的选举投票自主权有所增强,但是她们参加干部竞选的积极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妻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她们的社会性成因是什么?她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们的生存状况又怎样?这些都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为随着留守妻子规模的扩大,它将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和谐,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文章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并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产业是从地域上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进行细化而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发生在农村社会的、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具有文化表征的经济实践活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经济和文化)决定着其既有“商品”自利的特点,又有着鲜明的文化表征。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匮乏等诸多发展困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之双重功能,健全农村文化产业“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创新农村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方式,完善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丽亚和苔丝都生活在小农经济走向破产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的相互碰撞给这两个善良纯洁的农村少女带来了无尽的伤害.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导致两个家族的逐渐衰亡,并直接促成了她们的家庭悲剧.社会伦理规范本身的禁锢破坏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并给她们以精神重创,使她们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追本溯源,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西丽亚和苔丝无法在“自我”“本我”“超我”中找到契合点,其内在人格的不和谐最终导致了两人悲剧命运的轮番上演.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从“分化-整合”的角度,就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问题进行解析,指出中国农村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各领域的分化过度而整合不足。因此,实现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在经济整合上,加快消除二元社会结构鸿沟;在政治整合上,强化国家政治制度对民心的凝聚力和在民众中的威信;在文化整合上,积极构建统一、和谐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而且整合的方式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以谋求农村社会发展的持久、健康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如今,“农村版的海归”带着增加了的人生资本返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们下一代的人生和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苏北S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为留守妇女参与乡村自治腾出了政治空间,她们理应成为乡村自治的主体。但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在参与乡村自治的广度和深度上并未改变一贯的窘境。分析表明,这是组织、制度、观念、物质利益及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乡村政治发展的决策主流,在现今中国男性主导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以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确保留守妇女一定比例的实质性参与,逐步提高她们在乡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法老埃及时代的普通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她们具有经济上的自主权,成为家庭内的女主人,可以与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生活、生产与宗教等领域。但是,法老埃及时代的普通妇女很少涉及政治领域,她们基本上不从事各级大大小小的官职,各种官职基本上由男性垄断把持,这一点与各古代文明国家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差异,客观上使得中国农村普遍陷入了“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困境。农村的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多重空心化。农村多重空心化之后,造成了典型的农村治理分散不经济的发展陷阱。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重大现实,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与路径创新。本文秉持“因村施策”的核心理念,依据空心化程度、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关键指标,提出以“国土整治”“有机收缩”“适度集中”和“产村融合”等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强调五个方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些都密切联系到农村中新老价值观的碰撞、调适、整合,联系到社会转型。这当中,宗教作为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系统,宗教信徒作为国家公民,都是社会运动中的参与力量与资源。宗教、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实现协调合力,推动社会发展?这成为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重点考察苗族信教群众聚居村寨,力图把握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中,基督教对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各种影响,实事求是地提出“整合社会既有资源,发展农村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模式化研究中有一个缺失的环节,那就是对农村妇女为什么要参与政治这个前提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的反思。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这个前提问题进行了思考:其一,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境遇促使她们反叛传统;其二,妇女经济独立地位的确立是她们实行有效的政治参与的必要前提;其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需要最基本的社会动员,而办学和普及教育是农村社会动员最重要的途径。依据20世纪60年代西南农村妇女办学的口述资料,考察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办学状况,展现农村集体时代民办女教师的来源、社会功能、生活保障和教育教学实践样态。“教育翻身”的新社会新国家情怀是青年妇女献身艰苦教育岗位的内在动力;“两条腿走路”的公共教育办学方针、地方干部深入基层和大胆实践的精神,促成了女青年上山办学和志愿从教;她们在农村集体组织中,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办起了灵活有效的“耕读学校”;“民办教师”的社会主义集体认同,激发了她们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村庄和学校都是女教师们的社会舞台;她们是我国农村集体化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探索者。面对当前乡村建制化学校和教师队伍疏离乡村等问题,公共教育必须依托农村新生的集体力量,通过激发乡村教育和妇女社会活力,促进劳动合作、集体生活、学校与社区融合,新时期乡村振兴才能得以生根,社会主义公共教育活力才能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14.
在“空中课堂”学习致富本领,在网络上查询最新的致富信息……如今,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陆川农村扩展延伸,远离城市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不但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党的方针政策,还能学习生产技术,找到致富门路。这是陆川县创新思路、用活平台的真实写照。不仅让陆川县走出了一条远程教育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互促进的新路子,还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封建礼教衰落,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契机。北方妇女,无论是封建贵族,自由平民,还是女奴,都分别参与了社会生产活动,特别是平民妇女和女奴,由于有政府法令的规定,她们以至于成为社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为北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研究为空白。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的实地调研,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个人、社区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基于此,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强农村女性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为农村女性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吴满有方向”是学习吴满有运动中的口号和目标,即经济上是要努力成为劳动和发展生产的模范,政治上成为拥护革命和公私兼顾的模范。“吴满有方向”不仅是一场农业领域的学习劳模运动,更多的是从政治、社会文化视角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探索。边区党和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劳动效能、发展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村“冒尖户”、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等体现“吴满有方向”的富农举措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对当前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致富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数以千万计的城市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再教育”的名义下,上山下乡来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开始了难以想象的艰难繁重的体力劳动.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女知青所承受的压力,遭受的苦难,心灵的创伤,比男知青更沉重。在变化莫测的政治漩涡中,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社会把她们遗忘时,她们苦苦奋争,企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们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艰难跋涉的脚印。忠实于这段历史,立足于现实,当代知青作家的视线紧紧地对“知青”的人生道路进行扫描和追踪,在旧梦与新岸之间寻求内在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福建省东宅村“惠安女”的就业演变方式及回归家庭过程,从一个侧面分析农村女性的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产生过程及其后果,研究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歧视、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排斥、家庭内部性别分工模式等因素是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的成因。指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反社会排斥政策,帮助农村女性消除社会排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农村女性参与其他经济生活的能力并创造就业机会,以改蛮农村女性群体的不利处埔,促进农村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既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农村社会管理和民生的改善,可以为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积累正能量。十八大确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然而,农民的公民性不足、农村社会发育不成熟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农民现代意识的培育,来提高农民的公民性、促进农村社会的发育,从而形成真正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体制,最终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与一个强大的政府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