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久知其名,而未得一读。曾有许多文章提及此书。比如,郑逸梅《掌故小札》谈陈石遗一文就是。陈石遗是清末大诗人、大名士。他也有钱,讲究吃喝。郑文说,陈氏“家有良庖”,做得几种特异好菜,“客有饫之者,谓《随园食单》不能专美于前也”。这么一说,似乎《随园食单》是专谈佳肴美味的。其实不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了此书,我当即买来一读。谁要是喜读闲书又喜尝美味,我建议他也读一读。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个食谱。袁枚字子才,倒是可以颠倒此字,称他为才子。是的,大才子,大诗人,大名家,也是大吃家。他是杭州人,青年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本来是前程无限。他有名士派头,没弄好,外放到江宁(现南京)当了几年县官,后来不干了,就在南京定居著书。因为他是名人,各地有人邀请,请玩,请吃。他又乐  相似文献   

2.
李渔和袁枚 ,就生活方式与经历而言 ,似乎同样和豪门、女性瓜葛不断 ,日常对养生饮食颇为讲究 ,于“食色”二字 ,渊源不浅。李渔在《闲清偶寄》中设“饮馔”一部 ,袁枚则为后人留下一份《随园食单》。从“饮食”和“男女”两个角度入手 ,以《闲情偶寄》和《随园食单》为主要探索对象 ,观照两位历史上齐名的风流才子同一题材的文章风格及其形成原因。然而世易时移 ,独行于晚明的李渔和活动于盛清的袁枚 ,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毕竟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3.
袁枚的吃戒     
关于饮食之道的讲究,到了清代,堪称集之大成。而在清代的美食家中,袁枚的饮食观尤其值得重视。 在江苏沭阳等地做过几任殉难县令的袁枚,耻于官场的虞诈,退隐于南京的随园,《随园食单》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5.
做人与幽默     
王学泰 《社区》2014,(29):28-28
清代的袁子才(枚),风流倜傥,名噪一时,人称才子,又有“美食家”的雅号,所撰《随园食单》,二百多年来一直被南北勤行的师傅视为枕中秘籍。他曾说:“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真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相似文献   

6.
堂菜与台菜     
吴德广 《社区》2014,(11):32-32
中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有八大菜系之分。最近几年,有关国宴“堂菜”和“台菜”的说法流传甚广。何谓“堂菜”和“台菜”?“堂菜”的“堂”字取自人民大会堂的堂。它本是人民大会堂主厨随口一说的名称,而1984年出版的《人民大会堂国宴菜谱集锦》,首次为“堂菜”正名,堂菜也由此成为八大菜系之外的又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5,(3):104-107
【茶】
  先说六安茶,眼下一般喜好饮茶之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安徽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历史悠久。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茶,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因其是单片叶而做,极像瓜片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年间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列为名品,据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
黄艳梅 《社区》2010,(3):63-63
一个人过日子,最不能委屈的就是自己的胃。“美食达人”袁枚先生曾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这位乾隆时期的大才子有闲有钱,精于饮食,面对美味珍馐如同品味诗书一般,还要去考究一般盘中之物的前世今生,难怪他能写出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等平头百姓,要为一日三餐奔忙,自然没有袁先生那份心境,也没有机会品尝美味珍馐。好在上天亦不负我,终日有豆腐为伴,也很快哉!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释为“菜也”之“葵”当为今锦葵科锦葵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葵,今有“冬葵”、“冬寒菜”、“蕲菜”等名。“葵”得名于其“向日”之特性。“葵”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为叶大可随日而倾,一为菜滑而味美。蔬菜中以“葵”为名者,多取此二特征。在许多文献中,葵被误注为“蜀葵”或“向日葵”。葵菜明代以后种植渐少,但并非完全退出饮食园圃,现在我国一些地区仍种食。  相似文献   

10.
赵锐 《金陵瞭望》2007,(10):69-70
[大师简历] 薛文龙,77岁,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理事,江苏省烹饪协会常务理事,随园食单演绎者。  相似文献   

11.
食物主权:实现持久粮食安全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性农民运动组织“农民之路”在其多次会议和宣言中提出并阐述了食物主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食物主权主张食物生产者自主地进行食物生产和贸易,反对新自由主义制度下WT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各国食物生产和贸易的控制及资源的掠夺。一国如果丧失了食物主权,其粮食状况必然是不安全的。掌握食物主权是实现持久粮食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与食品审美是一种相互制衡关系,其中,食品审美对食品安全的文化制衡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存在方式上讲,食品安全更多借助法律、制度和法规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的防范体系,食品审美则更多地借助文化的心理内化,潜移默化地引导提升人们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前者的强制性、现实性、自制性与后者的自由性、潜在性、选择性,具有内在的矛盾冲突。食品安全意识及食品完全的法规对于保障人类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必要的,但食品安全焦虑则对人类的饮食有负面袭扰作用,加之食品安全法规的单一化、行政实施的僵硬化,都说明仅仅靠食品安全是不够的,补足的对策及途径是食品审美。食品审美不仅可以缓解食品安全焦虑,而且可以通过食品审美文化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法规不能涵盖的对象。在食品生产技术化趋势下,食品审美与食品安全的协同,应是保障人类饮食安全与文明质量最恰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粮食问题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粮食危机。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世界粮食危机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长期看,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靠,制约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采取措施强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中国完全有能力充足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粮价不断上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需求总量却随着人口数量上升持续增长,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本文简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探讨了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分析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论述了粮价波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三者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暴露出我国食品监督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健全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监管:行业维度下的自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所架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真正落实《食品安全法》就监管体制所做的安排,需要从制度上强化食品行业组织的自治功能,完善食品行业自律监管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以行业自律监管弥补政府监管失灵的预期功能,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率,并推动食品安全立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因此,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加强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科学选择和确立粮食安全战略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共行政的变迁,在国家、社会和市场三元结构当中产生的大量行政关系唤起了行政法发展的脚步.近年来相继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利益,食品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乃其根源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政府统一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列入调整范畴.由于硬件和软件设施尚未成熟,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效率低下、政府越位、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11月《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的颁布,意在对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行为加以进一步规范,试图在市场交易的自由和公共利益的保障之间达到平衡.这不仅是给处于信息获取弱势地位的公民消费者以合理保护,也是追求实质平等的现代法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完善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强化食品安全的法律保护,我国正在起草《食品安全法》。与现行的《食品卫生法》相比,《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规定有明显的改进,但从构建严密的法律保护网,特别是和刑法有关规定相衔接、有效保护食品安全的角度看,草案的规定仍须斟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极为发达,而且自古及今的史实和艺术作品多有涉及和记录,其中以艺术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描写最有典型性。从生物学角度上说,饮食属于动物的本能性行为;而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说,则属于“低级需要”层次,并深含生命信息;饮食行为在中西方的文化对比中也有很大的差异,从中可以显示出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面的人们的不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