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语言学家在进行话语和语篇分析的时候,把语言、语篇、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使文论研究和语言研究关系更加紧密,对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权利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将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浅析批评语言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门课一直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以女权批评作为文学教学的切入点,为英美文学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将女权批评引入文学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文学有一个更宏观的把握。另外,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文学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话语狭义上是指语言的具体运作,广义上则是指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作为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纯粹个体的行为,而是显示了话语主体的社会位置、社会关注和社会身份.话语不仅表现世界,而且能够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文学话语既具有一般话语的性质,又具有与日常交流环境中的普通言谈行为不同的特殊之处,文学话语的独特性表现在指称与语境、表达与建构两个方面.而话语的生产性与批评理论的增殖、话语的对话性与批评理论的多元开放,则凸显了文学批评在话语性的文学整体活动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辟失语论——对曹顺庆先生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是在语言之中并由语言以其在历史进程里形成的语法规则及其历史语境所设定的。作为话语之一种的文学理论话语自然无法跃出其民族共同语所形成的规则系统。中国的文学理论话语是由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所设定的。具体而言:在古代中国,古代汉语设定了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现代中国,现代汉语设定了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最根本处,即从语言本体论的高度来看,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既然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那么何来失去话语一说.  相似文献   

5.
将意识形态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话语幕后,从认知层面解构或重构话语生产者如何通过操纵话语受众的概念化认知来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合法化的过程,是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践。话语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话语的构成,话语中的概念化表征方式如隐喻、转喻、注意、构式及观察者的主体性处置承载了话语中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而表现出同话语意识形态的连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自发式批评话语畅销,并以日常流行语言的方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时下语言中成为最时髦的话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话语的失控,这种话语的失控状态,一方面是对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的热切关注,另一方面却是对传统话语的漠视。自发式话语批评表现为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反传统,一是反潮流。  相似文献   

7.
话语与权力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话语是权力与意识形态维持其霸权的载体,但话语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权力,它可以成为弱势一方争取更大权力与平等话语权的场所。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华新闻中经常歪曲、贬低甚至诋毁中国的形象,有形无形地操纵着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文章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就分类、预影蕴含和情态等方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新闻进行分析,解构其话语霸权,提高人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审美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一种理想的批评范式沦为多元批评标准之一元.这当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的样式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审美批评逐渐式微是相伴而生的.审美批评往往被作为抵抗批评退化的武器.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审美话语和审美批评常常被溶解到其他批评话语之中.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诚挚的作家,他们一手搞创作,一手作批评,努力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西的话语体系与批评方式虽判若秦越,但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亦无不有.从对韩愈<送董邵南序>解读模式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散文批评家比较关注文法、文势、文气等具体的文本研究,也颇为关注与作者、时代相关的文化研究,对批评者自身的感受则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话语可以再生产原有的话语秩序,也可以创造性地改变原有的话语秩序,对这一变化的分析可以通过互文性实现。互文性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新闻英语标题的互文性特征有助于解释标题话语互文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能使人们意识到互文对新闻英语标题构建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帮助人们透过互文性的表层特征看到社会现实如何影响话语以及话语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表扬化倾向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积弊中的突出病象之一。本文对该现象的实质和严重危害进行了分析批判,并从政治、历史、道德、文化的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弘扬批判精神是拯救与振兴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辩论。作为以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批评,一直争论不断。这些争论围绕着翻译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与方法展开,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批评视角转变和翻译批评层次划分的讨论,来论证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由于翻译批评视角的转变,当前的翻译批评所观照的对象比传统翻译批评增多,其层次性也愈益明显。而随着翻译批评主客体的变化,翻译批评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蕴藉批评     
蕴藉批评是众多单一批评模式的综合运用,它注重整体感悟和理性思辨的结合;文本的社会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语言的学理性和形象性的结合,本文对其研究对象、性质、标准、语言特征及文本批评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界定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诺思洛普.弗莱是英语国家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批评的剖析》被誉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圣经》。弗莱的文学循环论将文学的发展视为一个以神话——原型为基础的循环运动过程,对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从语言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开合大律为理论背景,论述中国文论发展的开合大律问题及其特点: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为特定时段,以《文心雕龙》为标志的民族文论典范模式的形成;自南北朝至宋明为另一时段,是进一步消化、吸收道、佛,主要是佛教文论的大开合;自明末至今为又一时段,是逐渐消化、吸收西方异体文论的新一轮大开合。这新一轮大开合任务异常艰巨且存在诸多变数,至今尚远未完成。还论述了中国文论发展开合大律与文论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批评的剖析》与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斯洛普·弗莱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很多人推崇为原型批评的经典著作.然而这并非该书的全部价值所在.弗莱所要阐述的并非某一具体的批评流派,这正如他在书的标题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实际上,弗莱是力图以原型批评为中心,建立起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又能打破文学批评内部各流派之间围栅的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在该书中,他虽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意图,但他的这一宗旨和视角的巨大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新批评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具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理论成就和局限.新批评派从折衷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在理论上试图调和文学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试图突破旧形式主义的框架,并出神入化地运用语义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语言,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实绩.但是,新批评以绝对的、孤立的本文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无视作者心理、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这无疑是新批评的最大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