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以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为顺序,论述了生成语法自诞生以来对语义态度的变化,并认为生成语法坚持语义内在论,生成语法的语义观与其内在语言观和句法自治论存在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的市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郑观应建立在商战理论之上的市场观是以正视中国历史进程发生巨变的“变局观”为出发点,反映了他为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国内、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为近代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加入市场竞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乔姆斯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尽管对移位理论的解释不同,但移位一直被看成是生成句法学的核心思想。对乔氏的wh-移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暴露其理论缺陷,并试图以原位生成观代替乔氏的移位说,使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各种句法现象,从而实现经济性和充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不可通约性是库恩哲学理论中重要的也是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库恩不可通约性建立在其新的科学语言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概念变化所引起的不可通约性,既与语言结构变化有关,更与认识主体世界观的变化有关。库恩科学语言观的转变对知识论、真理观、存在伦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并使科学具有了人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索绪尔语言符号观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符号的任意 性和约束性关系,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的价值和意义的关系进行 了探讨,认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是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旧哲学家自由观批判与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化的人出发,认为自由是现实的社会的人的自由,自由是人通过实践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且实践的基础也赋予了自由的历史性、社会性、具体性、阶级性、相对性等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旧哲学家自由观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的能动观,建立在批判马克思的基础之上。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缺乏对"能动性"的充分关照,故而在重构理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个人的"能动性"。而事实上,尽管马克思使用的"能动"话语不多,但其思想本身包含着深刻的能动思想,只是马克思与吉登斯阐发的立足点和参照系有所不同。两者能动观的比较,理论上有助于推动马克思"能动观"的当代发展,也更加凸显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彻底性,实践中则应对能动性加以自觉调控和善加利用,有效发挥能动性对现实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主张认知概念等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体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也即奉行认知的体验观;同时还认为认知是双向的,包括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人们心智中储存的百科知识的参与使此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三字习语"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以期为新的认知体验观的提出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机制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义问题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问题说略丁金国§0引言0.1语义问题受到描写语言学冷落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这当然应首先归功于乔姆斯基Chomsky,N.。无论乔氏本人的初衷如何,但事实确乎是由于他所发动的那场语言学“革命”,才触发了人们对语义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知识观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之上,随着认识论的发展,主体的知识观也随着发展。在教育研究中,研究主体的知识观是影响教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之一,建立"科学的"知识观是融合两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最先系统重构儒家人性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自立新说”而著称,突出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天道观为基础,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天人合一;二是张载认为人性“舍”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两”而成,二者之间形成蔽覆与被蔽覆的关系;三是张载于“知礼成性”外还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使其人性论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以“治疗”喻哲学,视哲学为对形而上学的诊治。前后期他的这一思想是一贯的,但由于其前后期语言有天壤之别,因而对病因的论断也就大相径庭。前期语言批判观虽然有可说与不可说之分,可是其根据却恰是不可说的超验逻辑,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后期哲学所要治疗的主要正是这种超验逻辑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对于意义和真之条件的表述误导了人们将其视为真之条件的意义理论的倡导者。弗雷格并没有将句子的意义等同于它的真之条件。他的意义理论基于组合性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一个句子的意义如何由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组成。他的意义理论因此完全独立于他的真之理论。  相似文献   

15.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定伦理内容是作为形而上学主体所有的人生意义或世界的意义问题。据此,他也就认定了伦理学具有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性质。但是他对伦理性质的表述是散乱的,见之于他的多个作品当中。通过对这些散乱资料的考察,能够看出他拙劣语言表达之下隐藏着关于伦理性质的清晰思路:伦理是超验的,因而不能用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达或言说,也不能进行理论化的解释;伦理关涉的事项只与人的实践行为有关,所标明的是绝对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语言哲学中的意义指称论,探索其历史渊源———名实论,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对语言的意义问题等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究,对翻译意义观进行了初步思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有多少种用法,就有多少种意义,意义的指称论(古代的名实论)对翻译意义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照作用,但是翻译的意义观却不应建立在简单的意义指称论上。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通变历史观在<史记>中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在理论上,他明确宣扬"循环论",宣扬"三王之道若循环"、五德终始、天运呈周期性变化等内容;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宣扬的循环理论之循环周期太长、循环对象无具体内容作参照,因而事实上无法在汉王朝以前的具体的历史撰述中体现出循环,使<史记>所撰述的具体历史内容没能体现出循环.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使司马迁研究者在理解其历史通变观时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文体学十分关注文学语言的变异。美国诗人卡明斯一向以对语言文字进行大胆革新而闻名,他的诗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诗人的卡明斯,在诗歌创作中,刻意追求一种绘画的效果,因此,读者在读他的一些诗时,可以从文体学的角度,以欣赏绘画的眼光去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20.
塞尔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批评现象学犯了视角主义的错误,并将其困境解读为“现象学的幻象”,认为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这种幻象的典型。塞尔的这个解读没有足够注意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意义与存在意义的区分。从自然主义视野看,海德格尔将语言意义追溯至存在意义的做法看起来预设了意义的存在,并且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借此循环进一步揭示出意义的时间性结构。反之,通过考察自然主义意义观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意义与真之间也存在某种循环定义或论证的关系。自然主义者没有看到现象学思考的着力点正是此意义与真的相互交织处。与自然主义被动地陷入“循环-定义”不同,现象学主动地接受并展示这个“循环-结构”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此意义结构的一个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