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马克思主义观正确与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必须掌握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历史经验证明,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动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在中国贫困地区中较有代表性,中共甘肃省委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在甘肃省的鲜活例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这些经验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准确把握省情特征,充分认识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依靠政策法律二元模式调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党对"三农"问题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先进性是把中国事情办好的关键 ;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就必须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新标准和不竭动力 ,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广阔维度上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梳理中国共产党直接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影响,进而分析确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逐步建立起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要求的科学劳动观。  相似文献   

5.
时值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之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现代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点,对于构建社会的和谐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科学地总结并准确地表述这些新发展,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意义十分远大。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与当代社会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问题的观点或看法。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一再证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向"老祖宗"请教、在实践中学习,在破中立,注意持续优化,进行学理探讨等,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学"需要把握好四个维度。在逻辑前提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立足中国实际;在发展向度上,应基于历史深度和现实高度,充分借鉴国外马克思学的有益成果;在价值诉求上,"中国马克思学"应纳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畴;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这四个维度,"中国马克思学"才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沉淀着无穷无尽的宝贵智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史观",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教育并引导大学生通晓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与伟大成就,学会用直观的历史之镜校正人生价值,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牢固坚持"两个不能否定",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国"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被动天命观、基于主动天命观的民本执政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等3个历史阶段。通过基于主动天命观的出现解析了民本执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天命-民本"的矛盾运动,解析了基于主动天命观的民本执政思想的没落;通过中国共产党民本执政探索的4个阶段分析,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民本执政思想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植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植根于代表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立场,植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意志的断言。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是一个难以究诘的概念,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不同的看法: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与神秘主义的信仰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但殊途同归:“存在”是主观性的自我,其思维模式可简单归结为:“存在”——“自为的存在”(或“亲在”)——“主观性”——“虚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实事求是”原则,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进行历史考证和联系现实历史研究,寻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斯大林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抽象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用“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术语称谓比较准确全面深刻合适,应拨乱返正,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史学。其史学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受进化论观念影响的初期;2.创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并对旧史学进行全面解剖的成熟期;3.重在开拓史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期。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提出的历史研究法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大胆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了史学理论和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成果。粱启超的史学研究特点鲜明:气象宏阔、重视历史整体、重视史学研究的量化、重视科际整合的特点等,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历史观”。粱启超善于新旧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和参考价值。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史学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真正做到把“存真”贯穿于史学研究方法上,展示“客观史学”之大旨。梁启超史学研究有着中西史学交汇的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马尔科维奇深刻批判了当代以来两种分裂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取向,即"实证化"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单向度地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强调通过"回到真实的马克思"来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一种独特的"批判的科学"。以此为基础,马尔科维奇尝试性地探讨了实现当代社会的彻底的人道化的可能性问题。马尔科维奇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新阐释无疑具有许多可取的积极面,但由于其对青年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以致将历史唯物主义固有的"内在批判"维度以一种激进的话语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外在批判",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胡乔木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当代历史上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身上兼具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和鲜明的体制内特征。对他的体制特征要从“文革”前与“文革”后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对胡乔木一生的评价,则依据他毕生所从事的意识形态工作。胡乔木参与起草的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1951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主持起草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既是评判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胡乔木一生功过是非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形态理论密切相关。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形态理论"视角;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形态理论"视角;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历史理论"视角。同时,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人本”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的新财富观。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出发,以生活价值论的观点对财富、价值等经济学核心概念进行了解读。认为: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是理解经济现象的原点,虚拟价值是生活对象化产物的命题体现了“本质、现象、过程”和“体、相、用”的统一;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不是人的异化,而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树立新的生产、消费、生活观,改变“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寓财富创造于生活过程,实现和谐的经济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义利现,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先富与共富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关系。邓小平所创设的义利并重与义利辩证统一的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活动和道德建设的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