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家臣制是古代中国私家贵族管理家政事务的职官制度,缘于各国政制传统的不同,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内涵有别的区域类型.鲁国家臣制无论是其职官系统模拟公室的体系性,抑或是家臣选官原则及管理制度,均特点鲜明而自成一系.春秋前中期鲁国家臣制虽对传统贵族政治中世族世官制有所突破,然尚存浓厚的宗法性特点.至春秋晚期私家基于集权目的对鲁国家臣制进行革新,无论是从选官原则抑或是管理模式视之,均呈现出前所未有之气象,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2.
官僚制是韦伯的重要管理思想之一,对管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影响巨大,了解官僚制形成机制对把握当下中国管理发展路向具有重要意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可知,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分工的背景下,人们喜欢追逐交易成本最低的制度形态,而官僚制正是各种管理制度形态充分竞争后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周秦之变”虽然实现了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事实上,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秦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就治理规范而言,自汉代儒法合流,先秦礼法制度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一礼法一体化进程至隋唐基本定型,最终形成独特的“礼法之治”;在官僚体制上,秦代三公九卿制虽然成为汉代以降的基本模式,但其间在制度设计上多有变革,这种制度变迁所体现的一个总的发展态势是君主权力和威势的不断加强;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上看,虽然秦汉以降郡县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始终与郡县制相伴随;从政权基础来看,经过宗法与政治的重新整合,先秦时代的“家国一体”模式在秦汉之后得以重构,实现了皇权政治与地域性宗族组织的有效结合。秦汉之后的中国政治是“周制”和“秦制”的相互渗透和复杂融合,将此简单称为“百代皆秦政”的说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沈刚 《南都学坛》2004,24(5):5-8
舍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起初具有家臣性质。秦和秦汉之际,舍人开始向国家的职官转化,已有了职官的雏形。汉王朝建立之后,国家对舍人的管理走向规范化。一方面加强了对私门舍人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家职官体系中也开始有了“舍人”这一正式名称,即太子舍人。但作为国家官吏,太子舍人一般不通过察举选任。战国秦汉间舍人身份的演变,反映了这一时期官僚制度逐渐规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官僚制理论,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建立在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理性官僚制。法家思想中就蕴涵着这种官僚制主张,笔者称之为法家官僚制思想。本文以法家人物的著作为参考资料,对法家官僚制思想进行了梳理,将它从原著中的混沌状态上升到归纳分类的阶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我国法律传统中蕴涵着丰富的法治因素和理性因素。法家官僚制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吏治改革,建立法治化、理性化的职官管理控制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阐释了其官僚制理论,认为官僚制代表了普遍利益,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颠倒了官僚制的本质,指出官僚制是将自身的特殊利益伪装成普遍利益,固化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是一种内容上的形式主义,并提出用民主制替代官僚制度的设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要借鉴马克思官僚制批判思想,警惕权力的异化,遏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赋予人民更加彻底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7.
与古代贵族政治下各级官吏具有凝固性的身份特征不同,秦汉官僚政治下的各级官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官僚的流动性促使整个官僚队伍在类型和结构上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扩大统治基础,尽可能地吸收和同化各类社会势力,将他们纳入官僚制之中。社会势力的官僚化也是他们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政治联系的唯一通道。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僚类型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礼》作为"三礼"之一,为周代贵族相关礼仪汇编。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若究其实质,将《仪礼》所记与周代职官制度史实相参照,等级臣僚形态实是西周春秋封建政治体制下多级君权的产物,其编纂显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君主的主要统治技术,符牌以其独特的契约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古代社会国家治理的诸多领域.在职官管理方面,3000多年前的周代采用的是官员随身佩玉的制度,隋朝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改随身佩玉为随身佩鱼,这一做法对后世职官制度影响深远.研究隋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职官随身佩鱼制度不仅可以引发学界对符牌现象的关注与研究,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层面更加清晰地透视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治理的运作机理,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一文,认为昭穆制度起源于西周鲁国"一继一及"继承制度,并随继承制度的演变而演变。西周兄昭弟穆是原生形态。春秋时代,规整的一继一及制谱系被打破,出现了既有兄昭弟穆,又有父昭子穆,个别还有弟昭兄穆、兄穆弟昭的不规则次序,属于昭穆制度的次生形态。进入战国,父子相传成为定制,与之相应昭穆制度出现了父昭子穆的格局,这是昭穆制度的再生形态。该文草成后,投稿某编辑部并进入外审程序,笔者有幸收到署名赵光贤的外审意见。赵光贤先生是研治西周史的著名学者,专著《周代社会制度辨析》为学界熟知。可惜的是该书未涉及昭穆制度,因此,关于拙稿《周代昭穆制度源流》的审读批语,某种程度上应该能代表其对于昭穆制度的一些观点,更显珍贵。鉴于批语中的不同意见,深感许多问题如昭穆指受祭者还是祭者、能不能表兄弟关系、鲁制与周制的关系,以及昭穆史料的辨伪等方面,很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并期望由此引起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建于秦汉时期,先秦只是萌芽或是雏形,并未形成制度。实际上,官吏考核制度建于先秦时期,西周已较为规范。先秦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其考核目的、对象明确;考核内容、尺度具体;考核方法多样;奖惩措施严格,它是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完善的渊薮。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先秦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有其时代局限性,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周秦两汉的舆制研究一直受到史界的关注,由于考古挖掘出土文物的增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七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车舆的制造、技术、形制以及制度等方面。但总体上,关于舆的制度、文化以及象征意义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等问题上研究还是较为滞后。现就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经展转相成、扬弃、充实而形成的详备、严格、体系化的法官责任制度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肇始于夏、商、周 ,发展于秦、汉至隋 ,定型于唐 ,进一步完善于明清。实用理性、明主治吏不治民的观念、对司法重要性的认识和无讼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该项制度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这项制度对明确司法官之责任、促使公正审判、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为我们今天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发掘的楚墓、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遣册.而秦墓中却很少发现.究其原因,遣册是周代丧葬制度的内容,秦未从根本上接受周的礼乐文明,未严格遵循周礼关于丧葬的繁琐规定,故秦墓很少有遣册出土.  相似文献   

16.
秦汉之际的制度是秦制、楚制、汉制的嬗变。楚政权的封君赐爵制度包括封君、封侯及其他爵位,主要为虚封,不食邑;楚政权的赐爵制度以战国时代的楚国爵制和秦爵制为主,兼采其他诸国爵位又有所变化,对西汉爵制起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国家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的列国及秦汉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方面的立法尤为关键。这方面的成就不仅为传世文献所记载,在出土的秦汉法律文献中也有丰富的史料,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财政管理方面的法规都有所建树,表现了战国秦汉之际国家较为成熟的经济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周书”屡见称引,此名不能视为对某部著作的专称,不能将其等同于《尚书·周书》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一篇《周书》。从《左传》《国语》等所载春秋贵族引用,到战国诸子书引用,都可以说是指称一类文献,一般来说指的是周王朝官方训诰誓命等。但在墨子等引用者那里,周诗也被包括进来,因为诗、书皆脱离了贵族官学原有的礼乐情境,官学中学习方式、实践场合的差异不复存在,仅被作为记录前人事、言的文本学习、使用,而文本形式又不足以将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战国晚期,见于《逸周书》中一些篇章的语句较多地被在“周书”名义下称引,应可说明这些文献在受到关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段到前三世纪中段的这一期间,相当部分在此之前尚未流传于世的一些王室档案文书,因为周的分裂、动乱和最终破灭,流出并得到邻近地区士人的首先关注,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被整理编次,很可能就是《汉志》著录七十一篇《周书》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两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秦汉时期的刍、高禾 税制度 ,现存秦汉史籍记载奇缺 ;自云梦秦简出土 ,始知秦时刍、高禾 税制度之梗概 ;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的出土 ,又使人得知刍、高禾 税制度在文景时期的巨大变化 ;今张家山汉简的出土 ,又填补了秦至西汉初刍、高禾 税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