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涌现的“水”“月”“花”三意象是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和接受惯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使得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暗示性和多义性 ,显示了诗词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意象迭加"在庞德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创作中"意象迭加"手法的应用及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通过比较"意象遮加"在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意象派诗歌中运用的异同,剖析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及其所受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虽然存在文化误读,但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发展和繁荣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美感即神秘之美的诗学呈现。神话或历史题材的诗词作品尤其具有迷离惝恍的神秘美感。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神秘的人物形象将诗人迷茫心境对象化从而产生神秘美感。更有诸多作品是以诗歌神秘意境的创造来展现难以言说又令人神往的神秘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以诗的不可言说为最高的美学要求,这是中国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学一向注重人与造化宇宙的相融相通,而生命本身的神秘亦使诗词具有了神秘之美。中国诗学对诗词意象所蕴涵的时空转换的灵动幻觉也颇多论述,这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渊源。诗人感兴思维的偶然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美感的原因。中国诗词所呈现的神秘之美,往往还会引发接受者审美的惊奇与震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电影蒙太奇手法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蒙太奇用镜头构建电影,中国古典诗词用意象构建诗歌.蒙太奇方式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新时期,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手法的体现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中意象因袭是很常见的现象,被频繁袭用的意象已演变为公共意象.虽然公共意象可以靠相互夹带、时空叠合的方式时时翻出新意,其审美创造性毕竟大打折扣.元曲作家曾采用直陈的写法颠覆传统审美意象体系,然而意象不足也就意味着诗意不足.明清诗歌重回因袭唐诗意象的老路,古典诗歌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7.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进行认知分析。在释读月光诗的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对月光诗中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概念整合的类型,对月光诗进行在线构建,发现该理论对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具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该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0.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美育创新,要以"学会审美"作为美育价值观的核心;发挥美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多重功效系;系统推进大学美育工程;针对大学生审美特点和审美素质状况,增强美育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必备的美学基础知识体系;着力全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确立"美"的审美标准;加强大学生各类形态审美实践指导;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审美形象塑造等。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自然美的鉴赏应注意观赏的方式、距离、角度和 时间;研究自然美的鉴赏,对于提高审美鉴赏水平,促进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欲望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审美欲望化与欲望审美化分别是中西方对于欲望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的两条基本阐释进路.<论语>和柏拉图的<会饮>作为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经典文本,对此问题的理解具有代表性意义.<论语>一方面将审美欲望化,另一方面又将纯化、道德化的欲求审美化,可以看作是对欲望的否定性超越;<会饮>中的不同讲辞则以各自的方式将欲望审美化,可以看作对欲望的肯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同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的诗歌中都出现了很多月亮意象,表现了“美丽、和谐、宁静”等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他们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最终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摆脱了美对于理性的依附,走向了审美主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是高校整体育人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审美修养 ,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从培养审美情趣 ,把握审美标准 ,树立审美理想等方面 ,论述了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陶冶情操 ,提高生活情趣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级形态 ,蕴含在艺术本体的美学特质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产生联系、共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生活日趋审美化的今天 ,引导人们认识艺术美功能的生成和实现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正确对待雅文化与俗文化的鉴赏差异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论建筑的艺术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是建筑师在掌握艺术媒介物质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建筑师在进行艺术设计与艺术构造时 ,应充分注意功能与审美的协调、契合民众审美情趣、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民族特色等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