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外新闻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其编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际形象,乃至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对外新闻是国家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行为,其编译本质上是新闻再叙事行为。通过尝试在对外新闻编译研究中引入叙事理论视角,以环球时报中英文网的新闻语料为例,从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等角度探讨对外新闻编译中叙事建构策略的具体运用,为提高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传播效果探索新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软新闻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出发,结合功能学派的目的论,通过软新闻汉译英实例来分析“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总结出“编译”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策略,也是软新闻英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协商与抵抗:文化身份视角的新闻编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为跨文化语境中编译者主体对原作新闻的理解预设了一种“前理解”。在英汉新闻编译中,特定文化身份认同作用于话语转换实践,决定了协商式和抵抗式编译策略的选用。  相似文献   

4.
编译是新闻翻译的主要策略。本文通过对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编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的编译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合并段落、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和替代等。研究结果对编译实践与编译教学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编译指译者通过选材、提炼及编译的过程把国外媒体用外语报道的新闻加工成为能够为国内受众服务的新闻报道的实践行为。在国际新闻编译中,由于缺乏新闻学理论指导,译者“把关”意识淡薄,常导致部分所译新闻失实,有时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国际新闻编译者,作为译语新闻“把关人”之一,应在新闻选材、意识形态、双语转换能力等方面严谨对待,审慎处理,避免产出对原文亦步亦趋或有损中国形象的中文译文。合理选材、注重意识形态并灵活运用注释增译、筛选减译、意译整合等编译方法是实现国际新闻编译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取决于目的语读者.读者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政府网中新闻编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增译、删减、改写、拆分、合并等具体编译方法的使用主要受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编译在政府网站新闻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各级网站新闻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篇的语境重构与翻译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西方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受到其他国家读者的广泛质疑。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无不渗透着报纸强烈的话语倾向,因此为了揭示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对话语的介入以及颠覆新闻语篇话语权,语境重构成为必然选择。概述了西方学者对语境重构的理论阐释,以2010-2011年《纽约时报》13篇对人民币汇率的有关报道作为语料,基于语境重构这一视角,应用目的论和顺应论探析英语新闻语篇的翻译策略,提出变译、编译和顺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编译是软新闻翻译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实例,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对软新闻编译进行解析,一方面旨在证明软新闻编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为软新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编译是软新闻翻译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实例,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对软新闻编译进行解析,一方面旨在证明软新闻编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为软新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整个“南海仲裁案”新闻报道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对翻译报道中不尽人意之处有必要作一些反思。从以名举实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南海新闻翻译报道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分析研究表明,媒体对“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ruling”“South China Sea”“Scarborough Reef”和“Taiping Rock”等关键性词语翻译欠妥,这样的新闻报道容易造成误会并带来不良后果。基于此,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提倡树立国家翻译安全观,国际新闻的翻译、编译和摘译等必须讲政治,切不可率尔操觚、张冠李戴或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1.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 ,英汉数词在构词能力、使用频率及其语用意义、习语的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对于“归化法”和“异化法”等翻译方法 ,无论采取哪种 ,均需对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 ,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出发,探索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范围和优化方法。认为在现阶段的英汉互译中,语言层面以归化策略处理为宜,而文化层面则应用异化策略。进一步通过提出零补偿,文中补偿,注释补偿和转换补偿等各种异化补偿手段,构建了跨文化翻译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的消息来源主要有记者的采访和通讯社的电讯稿。新闻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 1)消息来源的处理 ,2 )功能词的省略 ,3)语态的转换 ,4 )词类的转化 ,5)词序结构的调整等技巧完成较高质量的电讯翻译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是一批旅居西欧的非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 2 0世纪 5 0、6 0年代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的问题进行思考。 2 0世纪 80、90年代 ,后殖民主义成为流行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原创性理论 ,主要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理论 ;斯皮瓦克的“边缘中心化”理论 ;霍米·巴巴的“含混矛盾的杂糅”、“文化差异性发布”、“第三度空间”理论。后殖民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理论对抗性和两重性的特点 ,但其文化贡献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 :对“欧洲中心论”文化立场的批判、东方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主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词汇空缺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增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7.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国晚清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翻译家辜鸿铭,向西方译介了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其译文新颖独特,做法与翻译策略中的归化法不谋而合。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阈下重新解读辜鸿铭译经中的归化翻译,通过分析辜氏译本中所运用归化法的特征及其动机与意义,指出归化翻译策略并非总是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共谋,它也可以成为弱势民族宣扬其文化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赢取理解与认同的利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工作现状,从高校外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种类出发,结合翻译方法中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策略的方法,指出在英译汉中应适当采用异化手段作为归化补充,在汉译英中则宜尽量归化,并指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外事翻译的对比及其具体应用情况.正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便于促进中外双方院校沟通,实现对等交流,提高高校外事英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软新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英文软新闻翻译的实例,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软新闻翻译所运用的各种"改译"手法和处理艺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揭示了功能翻译理论为软新闻翻译所创设的理论基础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